语录网随笔 散文︱绿柳和声畅书韵 初冬丝语话春柳

散文︱绿柳和声畅书韵 初冬丝语话春柳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我们小学虽没有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但有二十多棵高大的老柳树,每当看到校园里在老柳树下玩耍的小孩子们,就不由得想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这些句子,并浮想出一级级的小学生们在校园里柳树下嬉戏寻找着他们的“无限趣味”。在夏日,这些老柳树足以为玩耍的孩子们遮阴避暑,孩子们不断的听到柳树上的蝉鸣声。无论袁枚的《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还是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都让学生们对田园自然风光不会感到陌生。

柳树在诗歌吟唱中往往是基本的意象。以直接歌颂“柳”本身美的当属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长出细叶的柳是温暖春天的象征,在许多人心中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唐诗暖春气候的起始,贺知章对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发现和赞美使得唐诗一下子火起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也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样写“柳”的诗句。这就说到间接以“柳”传递情感的事情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足以使送别者情感的心海荡漾起一层层悲伤的涟漪。古长安人通过灞桥边折柳的方式表达“挽留”、“留念”之意,王维诗歌中提到的“柳”这种意象,让人一下子体会到送别亲朋好友时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从而一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流传至今。

虽然亲朋故人远游于外,但诗人们单单只借助“柳”的意象就表达出对长久远在异乡人的思念,一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说尽家人好友渴盼游子归来相聚藩篱之情。说到“柳”,那当然还不能不提故去的亲人,人们用人世间的“柳”把亲情深深地留在心底了。所以人们发明了“寒食东风御柳斜”,“沈园柳老不吹绵”,甚而“思亲常望白云飞”这样无柳心中“留”的句子。古时人们在寒食、清明时节折柳,这是人们通过折柳行为表达对新物候到来的感触,大多对过去那时那事那人的依依不舍。思古鉴今,当下的一些“文化病毒者”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和歪解,使得与“柳”有关的的认识和传统行为走向没落。我们是否应该做些抵抗呢?本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本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我认为应该向“文化病毒者”宣战!柳树病了,我们可以医治;如果人心随着养成饱暖后的“俩钱儿”歪了、倒了,那么这样的人心除了足以鄙视之外,我们就可以拿起手术刀了。

说点实在的。春去秋来,柳树伴随着师生们成长,不注意间,老柳树病了。事情是这样的,今年秋季开学,我们发现校园里有几棵老柳树树干上虫洞遍布,树枝干枯,柳树毫无生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着学生有错了,老师春风化雨似得批评教育;现在老柳树病了,我们也得给它们治治病。“十一”假期后,校长给老柳树们瞧了植物医生,然后带领我们几个男老师和学生刘延泽同学提着药水,拿着针管,一棵柳树一棵柳树地找准树上的虫洞喷灌药水,一直喷灌到星月升空。我们期待校园的老柳树明年能一如既往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们期待依依柳枝明年能依然相伴朗朗的读书韵、欢快的嬉笑声。

作者简介:苏红瑞:莘县俎店镇中心小学教师。


《乡韵文学》投稿邮箱:senzi150@sina.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64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