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起了你的眼泪,每颗都滚烫,我尝过,那是咸的。 你流泪我受不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知道,你的心理感受。 你的泪滴在我的心里,我疼。 每次分别我们都是这种方式挥泪。
2.回忆是生命的美丽,他象征着匆匆而去的人生中甜蜜的溪流,总是醇醇熟睡的安静,心中的秘密;但同时也是天使魔鬼的瞬间,海蓝色与黑暗的眼睛,光消失的余残之际,可看清的面目。
3.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
《重返帕米尔: 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侯杨方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图书出版领域,《再走》系列成为热门话题。近五年来,以《重走玄奘之路》为名的学术专著有多部,专业学者著述的名著也不少。在户外拓展领域,重走玄奘之路已经成为戈壁旅游和围棋格斗的主要项目!旅行社的重要卖点;在纪录片领域,以玄奘之路为关键词的题材近年来一直是热门IP,来自多个国家的顶级纪录片团队都投入巨资拍摄。
辨析“重走”的套路:信息来源多为二三手资料
今天《重走玄奘之路》的文献依据,主要来源于季先林先生注释的《大唐西域记》。然而,大多数人忽略了一点:即使是注《大唐西域记》的季先林先生,也没有亲自完整地走过玄奘的道路——包括玄奘的西游取经和他的返回中国。于是,就有了一个问题:今天各种学术刊物上附加的《玄奘之路》,尤其是西行后东归的路线,究竟是对是错?按照地图中的路线走,真的能看到玄奘看到的吗?这个问题正是侯阳芳在《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一书中想要解决的问题。
帕米尔高原,古称"青岭",是古丝绸之路经过此地的。然而,帕米尔高原上的哪些山口、山谷,恰恰与《大唐西域记》记载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地名相对应?玄奘在帕米尔高原目睹的景象经纬度是多少?这些问题在现有文献中很难得到准确的答案。
国内专业学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经常拍摄的所谓玄奘之路,大多仅限于塔尔寺遗址、玉林石窟、漠河雁栖、高昌老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碎叶城遗址、坦罗斯城、巴米扬巨人玄奘西游沿途的佛像、那烂陀寺遗址、阿的陀石窟等地。事实上,玄奘从印度东归时所经过的帕米尔高原,鲜有学者触及。帕米尔高原沿线还有很大的地理和人文研究空间。
至于旧纸堆中部分版本的东归地图的准确性,则没有得到验证。传统的历史或历史地理研究基本上是从纸到纸,达到纸上文字自洽的逻辑。然而,很少有学者能走出书房,亲自回到历史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来证伪或证实。因此,学者们常用的包括玄奘归途在内的文字材料,其真伪难辨。
带着这个疑问,侯阳芳决定亲自考察帕米尔高原。前期工作是案头积累:阅读大量文献,特别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帕米尔探险家荣和鹏、寇松、斯文·赫丁、斯坦因等人的作品,收集浏览数千幅现代军事地图各个国家。在做好充分准备后,他于2013年4月开始了对丝绸之路帕米尔段的首次考察。至此,他完成了对整个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罗布泊、中亚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国家的考察。
为了判断玄奘走的是哪个山口,侯阳芳多次穿越海拔近5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多个山口,覆盖了帕米尔高原以外的多个重要山谷和山口。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了当今世界流行的几个版本的地图和知名纪录片中的谬误,并一一指出。例如,玄奘到达巴恩舍罗时,已经离开了石城东部的下聪岭,所以与明铁盖关没有任何关系。而这一错误,只有在帕米尔高原亲自检验和各种可能性对比后才能得到确认。
Yarte kombaz,帕米尔高原上一个罕见的定居点。有温泉和一个特殊的狩猎区。路标是马可波罗的号角。
值得一提的是,他把大唐《西域记》作为线索,而不是论据,更不是事实本身,这与传统的历史地理和历史有很大不同。
研究“东归”的思路:精准复原
帕米尔高原现在属于不同的国家。由于边界的阻隔,很难准确还原穿越绿岭的远古徒步路线的具体走向,包括玄奘曾经走过哪些山口,遇到过哪些障碍物,看到过哪些场景——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只能推测用或多或少的书面记录来想象。
然而,想象历史场景肯定有误差。因此,出于对帕米尔高原的热爱和尽可能如实还原《玄奘之路》求真的学术动机,侯阳芳于2013年决定采用精确还原的方法研究玄奘之路向东。
"如何证明你去实地考察了,你得留下你的GPS轨迹。因为全球定位系统轨迹不能伪造,你必须留下你的照片和视频。我告诉你一个经纬度,告诉你一个轨迹,只要重复一遍,你去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经纬度,你一定会看到和我照片里拍的一样的风景。这叫精准回收,可以反复测试。这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区别。全球定位系统现在非常精确,误差只有几米。这是侯阳芳对精准挽回的解释。
2013年4月起,侯阳芳在数十次走访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中亚、南亚等地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精准修复”,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重走”研究的出路:“我见即他见”
有些人可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当地人现在会走国道,在需要出行时使用现代交通工具绕行。经过实地考察,侯阳芳得出明确的结论:以前的翁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古丝绸之路的部分路段,已经沿用了一千多年。当地人的夏牧场和冬牧场的迁徙仍然是这样来回的。马、驴、狗在今天仍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至于走国道,侯阳芳指出:这是不可能的,成本太高。
同时,他也指出了传统研究的缺陷:传统的路线恢复只是一个地名列表和记录的地名数据,可以称之为“纸质恢复”。他采用的精确复原在当今科技手段的加持下成为现实:他根据GPS定位和野外调查轨迹生成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生成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他公开了该路线的检查轨迹以及测量的经纬度和重要地标的图像,可以由其他人重复测试,恢复精度在可视范围内。
侯杨方在帕米尔高原重走玄奘与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由于帕米尔高原的地质变化是以几十万年为基础的,在他考察的历史时期,帕米尔的地形变化不大,山口和河谷的形状变化不大,这是前提为他恢复玄奘的东归之路。因此,他能准确地回答以下问题:文献中写的某条路是否可以走,路况如何,古人如何行走,使用了哪些交通工具,遇到了什么极端天气...
在《重返帕米尔:玄奘与丝绸之路的追寻》一书中,侯阳芳把玄奘东归的路线梳理得非常清楚:从阿富汗的石卡西姆村,最后抵达莎车。“回归历史现场”和“精确还原”的方法比历史地理学领域学者主要依赖纯文献的纸质研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书是侯阳芳《再走》系列的第一部。它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后续作品值得期待。
作者:谢 彩
编辑:蒋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