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空巢老人群像:孤独的极致,是老无所依

空巢老人群像:孤独的极致,是老无所依

今天,灵遥想给大家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一句古话,叫做「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然而,在老人们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年轻人却因为忙于生计,不得不走难闯北地去打工,或是,费心费力地照顾好自己的子女,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那些留在家里的老人们。

于是,老龄社会下的「空巢老人」现象,正日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然而,有别于西方社会,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仍然是「养儿防老」,也就是说,居家养老占主流。

且不说大多数养老院能够对老人提供的照顾与帮助是十分有限的,老人们在辛苦奋斗了一生后,也不希望离开一个能够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庭。

那么,对那些「空巢老人」来说,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经济与精神状态又如何呢?

在这本《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里,作者彭晓玲为我们讲述了全国六七个省份,近五十余位空巢老人的故事。

他们中,既有担心给家人添麻烦,一辈子不愿意离开村子的麻风病人,也有另一伴过世或是离开后,独居在家的孤寡老人,还有帮着子女们带孙儿,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们。

他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说不清,道不完的故事书。

在这篇文章里,灵遥将为你讲述三位「空巢老人」的故事,希望也能给你带来些许的思考。

01.

谌田龙:

我只想老死在麻风村里

在过去,麻风病,曾被视为一种「绝症」。它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患者明显的特征就是断手、断脚、鹰爪指、神经缺失。

正是由于知识的缺乏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防治站的医务人员,谁都不愿意接近麻风病人。

于是,身患麻风病人的他们,往往会被家人送到一个被称作是「麻风村」的地方,集中治疗。

但是,有别于其他的医疗诊所,麻风村的管理,堪比「监狱」,任何想要走出村子的人,都会被卫兵拦起来,任何想要探望家属的亲人,则都会被带到村子里的隔离室里。

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麻风病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是,外界对于麻风病的偏见和顾虑,却使得患者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精神与生活压力。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我们第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谌田龙,就是一位麻风病人。

他的家乡在安化县东平镇晨山村里,距离这个麻风村大约有200多公里的距离。就在4年前,他还在广东惠东县鞋厂打工,忽然惊讶地发现,一连好几天每到晚上三四点时,他的左脚就会猛烈地抽筋。

在吃了很多药也不得好转后,他很不情愿地来到了大福防治站里检查,发现自己竟然得了麻风病。

说到这里,一个40多岁的硬汉子,眼泪刷得就掉了下来:原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就染上麻风病,住到了当时的天罩坪防治站。自那以后,他们家就常常得承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特别是他,尽管长得高大帅气、勤劳顾家,婚事却因此一再受挫,不得不外出打工,希望靠着盖砖瓦房来娶得老婆,过安稳的后半辈子。

天不遂人愿,几次心灰意冷的恋爱,加上这突如其来的「麻风病」,终于打消了他最后一点念想,于是,在2014年,他悄悄地来到了这个麻风救助站,与其他麻风患者生活在了一起。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尽管这里住着他的亲人,也没有任何歧视的眼光,但是,他内心的绝望仍然深不可测。

是呀,才40多岁的他,腰就已经开始无力了,连一盆洗脸水都端不起,万一有一天瘫痪了,无儿无女的他,又该怎么办呢?

甚至,更糟糕的是,在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后,他往返那家医院近好多次,把辛辛苦苦存下的养老钱花光了不说,还因为担心瘫痪,被一家小作坊骗走了最后的1万块。

这不,以后的日子,就只能指望这家救助站了。

纵使再不习惯,吃饭不要钱,治病不要钱,每个月还有200元零花钱,已经很不错了。

再说了,万一有哪一天不开心了,还能到活动室看看电视,与其他人打打牌,也算是能排遣一下心中的孤独与寂寞了。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在读了他的故事后,灵遥不禁感慨,人与人之间的的差异,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社会的偏见,却让这群曾经的麻风病人们,不得不主动选择远离那个外面的世界,一辈子老死在这个村子里。

毕竟,即便至亲之人不嫌弃他们,社会的异样眼光,也会像是一把把刀子,割得他们浑身疼痛。而且,哪怕有家人来接,他们也会觉得,「自己也老了,出去了也是个累赘,不如在村子里自生自灭算了。」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02.

陈克云:

忙到连坐着的时间都没有,哪里会懂得冷

在湖南,有一个叫做龙湖山村的地方,距离县城18公里。

在这里,土地贫乏,子女外出打工,老人们留守在家,靠着自己种地种菜,甚至还得帮着子女带孙子孙女,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与艰难。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村里,有一位叫做陈克云的老人,吸引了作者的目光。他的年纪大约60岁出头,脸上满是病态与愁容。于是,在近2小时的一问一答里,我们才跟着作者,慢慢地拼凑起了他的生活。

大约30年前,他在这间屋子里成了亲,第二年有了女儿,第三年有了儿子。那时的他,年轻有为,自己在煤矿厂子里干活,老婆在家里带孩子,操持着家务,日子虽说过得清贫,倒也寄托着希望。

结果,万万没有想到,不到3年的光景,他的老婆吃不了苦,跟着别的男人跑了。这一下如晴天霹雳,一下打蒙了他。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那时,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有了娘,成天成天地哭,他也默默地留着泪,是个男人,就算被人打落了牙齿,那也得活血吞下。

据他回忆,那段日子里,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安顿好孩子们吃过晚饭后,就让老母亲帮着照料,自己急急忙忙地骑车赶往煤矿厂上班。上下班之余,他是又当爹,又当娘,一边耕种着那些田地,一边干着满屋子的家务活。

后来,随着儿女的长大,开销的增多,他不得不在煤矿家里地里跑的同时,坚持养了猪,忙得个像一枚永远都停不下来的陀螺。

至于孩子们的功课,那也只能够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了。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然而,他的儿子,却偏偏是一个惹事的主,从小顽皮,上学也不肯好好学习。因为缺乏母爱,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

他也没办法,只能把儿子带回家里,一顿暴打,于是,两人的关系,自然也就生份了。

后来,儿子和女儿都慢慢长大了,他却因为时常的饱一顿,饿一顿,落下了胃痛的病根,疼时就买些药来吃,不疼时就仍由它去了。

从小缺乏父母双亲的陪伴,这女儿还好点,至于这儿子,年纪轻轻的就误入了歧途,不仅长年累月不回家,还因为贩卖毒品判了刑,要在岳阳监狱里蹲15年。

他自己呢,也不是不想着找一个当地的女人一起过,但是,一个不仅赚不到钱,还时不时住院,需要照顾的男人,怎么可能指望一个半路的女人,安心陪他走完余生呢?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在和他闲聊的时候,正是寒冬腊月,家里也没有烤火,于是,作者便随口问道「你冷吗?」

这几句话,却让一个60多岁的男人,露出了一丝苦笑,一天到晚都忙着赚钱,难得有坐着的时候,哪有时间怕冷。

正是这句话,让灵遥感慨万千。

这个独自一人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的男人,到了60多岁,却仍是孤苦一人。

不仅如此,他还得一边操心着年过80岁,身体不好的母亲,一边担忧着在监狱里一待就是15年的儿子。

至于女儿,自己家里的事情,都自顾不暇,对他的照顾,也只限于寄点钱给他了。

图 | 太平洋摄影博客

03.

高海龙:我们就是两栖人

读完了陈克云的故事,灵遥有些恍惚,这些曾经朝气蓬勃,也有着理想和追求的老人们,晚年的光景,都是这么凄凉的吗?

好在,高海龙的故事,出现了我的视野里,仿佛一束光芒,驱散了我心底的黑暗。

图 | 四月风 · 平遥老人的笑容

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的周岭村,主人公是高海龙夫妻。

用当地村名的话来说,他们家的祖上积了德,房子风水好,儿子和女儿都考上了重点大学,跳出了龙门,在城市里打拼。

见到他的时候,作者就发现这位老人与别的老人有些不同:他的脸庞上始终洋溢着温厚自信的微笑,动作敏捷而稳重,声音爽朗而洪亮,根本看出有63岁了。

一问才知道,这位高海龙不是别人,正是村里的村支书。

通过他的叙述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曾经靠着砍伐森林维持生计的村子,后来村子里的树也越来越少了,于是,年轻人们不得不前往镇上,或是城市里打工,留下了老人留守在家。

「我和我老婆才不是『空巢老人』叻,严格地说,我们最多是『两栖老人』。」

图 | 视觉中国

谈到自己的孩子,村支书的脸上,全是自信骄傲。

原来,他的大儿子尽管只有42岁,却已经是福州一所大学的教授,儿子也已经8岁多了。而,他的二儿子,尽管只比哥哥小两岁,也在南昌市党校担任副教授,儿子刚7岁。至于,他的女儿,虽然在小镇上上班,却嫁给了一个县份的副县长,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

于是,这10年里,老人和老伴就分头行动,先去福州帮大儿子照顾小孩,再换着去南昌帮着二儿子照顾小孩。虽然彼此想念,日子倒也过得舒坦。

他的快乐感染了作者,于是,作者便问道,既然儿子家里有这个条件,干嘛不请保姆呢?非得劳烦二老飞来飞去。

「不麻烦,不麻烦」,老人连着摆了摆手,「保姆毕竟是外人,孩子都还小,自己的亲爷爷亲奶奶,照顾起来自然会尽心尽力,也让儿子媳妇好安心干活呀。」

提到自己的三个孩子,高伯伯的话里,满是骄傲。毕竟,自己的儿子女儿有出息,日子过得好,对自己也好,那也是难得的福分了。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后,灵遥惊讶地发现,在与作者聊天时,乡村的空巢老人们,并没有过多地去抱怨自己的低收入,盼望国家给些好政策,而更多是在表达对「独居生活」的落寞,和对在外子女的思念。

也许老人们看来,我们永远都像是一个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盲目乐观、意气用事、不懂得好好照顾自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身体的日益衰老,他们也正面临着很多难言之隐。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试图去纠正老人们的观念时,他们总会「不服老」,甚至像一个孩子一样,和我们「抬杠」,非得让我们按他们说得去做。

有时候,看着家里的老人们,灵遥甚至有些恍惚,觉得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眼巴巴地盼望着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说说话。

因为,他们要的,从来就不是大把大把的钱,而是,后辈们的爱与陪伴。

所以,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们,即使工作再忙,也别忘常常回家看看,给父母、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打个电话什么的。

毕竟,时间不等人。

祝阖家欢乐!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践行着「日读书1本,日更文1篇」的职业读书人,曾过稿十点读书、网易蜗牛等平台,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语录网小编总结:子女自己工作忙的不行,谁有功夫照看父母,能经常回来看看就是好的。

文章中这样的事情很正常,难不成子女不工作回家孝顺你?60多岁就老了?城市也好,农村也好,别抱着养儿防老的教条不放,养儿只是责任,不能防老!

自己好的准备好,怎样过老年生活,别单靠儿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63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