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已经走了”。
“她去世了……”
曾经冷清的大学课堂微信群,被一条微信刷爆。
一个自称是娟老公的人登录娟的微信,多次在微信群里回应同学的质疑和愤怒。因为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我们记忆中那个短发短耳的单纯女孩,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事实逐渐揭示,她的确永远离开了我们。
娟是我的大学室友,但除了一幕幕和偶尔的冲突,我已经记不清毕业前夕最后一次告别是什么样子了。如果我知道,我想我会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把最后的温暖留给在一起的时光。但我没有。
就像我们生命中出现的大多数人,无论生死,分手后今生都没有机会再相见,只是我们当时甚至现在都不知道。
人的生命有多脆弱?古人说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卑犬,这是一个很好的描述。现代人的现实生活,甚至比蚂蚁还要弱小。天灾、人祸、各种意外来得突然。随时随地,不辞而别,不辞而别,死亡之手就会将一个生命拖入深渊。
今年元旦,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熟悉的朋友。他前几天提到,妻子身体做了个小手术,于是想到趁着大年初一的祝福短信,问候一下妻子的病情。
祝福短信发出后没一会,我就收到了回复:夫人一直在......死亡"
我的第一反应是,大年初一谁也不会开这样的玩笑,于是我再次确认是否是笔误。在没有错误之后。电话确认后,我才相信一切都发生了。
虽然没见过面,但经常听到这位朋友提起妻子在事业上的精明能干,对公婆的尊重孝顺。我也很想想象她出众的容貌和魅力,但我不想在盛年英年早逝,不想见到她。
我无法理解中年失去爱人的悲伤,因为即使是假设的情感体验,我也承受不起。白送黑发老人的悲痛呢?更不忍轻易放置。
每当这个时候,没有太多的言语,沉默和陪伴是我能做的最好的安慰。
我对死亡并不陌生。
十一年前,母亲去世时,我不在身边。对我来说,我后悔终生,因为太仓促了,到目前为止,我不想相信我妈妈真的离开了。
五年前,奶奶也去了。还记得我回去上班的前一天,她深情地握着我的手,“这次离开,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我只觉得,如果她生气了,我想,下次我回家,一定会看到她远远地站在村前的路边等我。没想到,这是她蜡烛熄灭前的最后告别。
下一个会是谁?我无从得知。但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知道是哪个人?哪一边?将是永恒的策略。
在制定人生规划时,我们都提倡高瞻远瞩,有远见。但在人生过程的体验中,我会劝身边的朋友,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精彩瞬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跑不掉时间。你再怎么努力学习,也跟不上人类知识的更新。
很多人还没看到他愿景的第一章实现,就突然倒在了扉页上。这些报道在网络世界里每天都不新鲜。过劳、抑郁、癌症,这些潜伏在当下社会精英阶层的“杀手”,总是时不时冒出来收割生命。
海德格尔提到了死亡哲学,说人应该向死而生。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渐接近死亡,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把死亡想象成不确定时间的必然结果。那么,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和很多人的见面、相处、告别,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事故和死亡总是以最不恰当的方式闯入生活。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做什么?
当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时,我会问自己,重要吗?如果你只剩下一年的生命,你会如何选择?面对一个人,我会问自己,如果这是你最后一次告别,你还会用这种态度对待吗?会留下遗憾吗?
好好相爱,好好告别,大多数人今生只有一面,有的人转身就是千古诀,今生再也不见。向死而生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对待死亡出乎意料,但可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