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恤的演变历程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乏味,从某种角度说,这甚至算得上一部当代通俗文化的变迁史。
影星、歌手、卡通形象、异见分子、企业大佬……几乎每个人都想在这块不足半平米的布面占领一席之地。
不败 | 文
一件内衣的挣扎
T恤的原型基本可以断定为中世纪流行的一类白色打底内衣,这种衣服通体没有纽扣,十分宽松,多数都有各式的衣领当作装饰。
作为男性专属的的内衣,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身体与外衣的摩擦,兼顾保暖和遮蔽的功能,这也是人类发明衣物的最主要诉求。
而类似的衣服,在中国则更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夏商时期的中衣,样式上基本都是开襟,随后逐渐演变为各类汗衫。
此类衣物基本都是在赤裸的身体与光鲜的服饰之间起到缓冲紧张关系的作用,是所有人都要穿但其他人不能看的私密存在。
·《玛戈王后》剧照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高速的电动针织机被大量生产,逐渐替代了已经使用200多年的手摇针织机,加之美国棉产业的空前繁荣,一种棉质、纯白、贴身、廉价的半袖内衣迅速占领了几乎所有美国劳动人民的衣橱。
工人阶层的普及随着兵役也逐渐渗透进了士兵群体,由于这类衣服透气、舒适的特点,终于在1913年,被美国海军正式指定为官方上衣。
同时期,这种内衣在欧洲的大部分男性群体中也基本是人手一件,甚至中国一些留洋的年轻人也开始尝试穿着。但是即便如此大范围的普及,它也依旧是不该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内衣。
·美国海军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百万美国大兵凯旋而归,他们在媒体中经常身着T恤甚至日常着装也常常只是一件短袖,这种着装方式被战后的热血民众推向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身着印刷有国家认同或胜利感文字的T恤走上街头,保守、过于健康、呆板无趣的内衣形象被一扫而空。
1942年美国空军的一则海报
把文化印上去!
大战虽然结束,可战后的阴霾却挥之不去。为了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一部分战后的美国民众很快堕入了消费主义的汪洋,所有的资本家都要拼了命的把各类商品疯狂的卖向顾客——先是好莱坞电影迎来了阶段性巅峰,之后电视的普及也基本快速的做到了每家一台,层出不穷的消费品以及数不清的时尚明星让人们根本没有喘息的空间。
这些商品该怎么传播,一时成为困扰厂商的难题。此时,电影《欲望号列车》、《无因的反抗》、《飞车党》相继上映,很快们发现了这种活体的宣传栏——T恤衫,瞬间,印有各类信息的T恤被陈列在售卖橱窗最抢眼的位置。
·詹姆士·狄恩《无因的反抗》中的剧照性感的身形,帅气的外表,一时间让白色紧身T恤成为年轻人朝思暮想的潮流单品
1955年10月,名为《米老鼠俱乐部》(Mickey Mouse Club)的电视节目在 ABC首播,迪士尼公司把米老鼠的形象印在T恤上并且雇人穿着这些衣服招摇过市,确保每一个买了尿布准备回家的家长都能看到这只雄性大老鼠。
而另外一些在战后陷入深深的反思与批判的美国民众则为T恤的普及起到了更为决定性的影响。
·图为马龙·白兰度《飞车党》中的剧照,20世纪50年代,随着詹姆士·狄恩、马龙·白兰度等影星的陆续走红,加之其自身的人设,紧身白T加一条牛仔裤的搭配成了坏小子的代名词
无数厂商在贪欲的怂恿下,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导致了消费市场的异化发展,刺激了中青年阶层嗜欲的特点,五光十色的商品和富裕的生活消解了年轻人的激情与斗志,转移了本该投入在社会方向的注意力,沦为组织的附庸。
·“过于关注健康而非真诚,善于仿制而非创造”1957年IBM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在德堡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如是说
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跨掉的一代”率先打破了这一沉闷的气氛,他们善良、勇敢、反对主流、热爱冒险,这些形象深受当时中产阶级子女的喜爱,随意个性的T恤即是对主流审美的外在反抗,又体现了对底层劳工的同情,由此顺势而兴。
·“这是惊世骇俗地反传统文化,针对当时的美国社会思潮,表达了一种同社会准则及社会情势相对立的疏远异化意识——《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图为凯鲁亚克
在欧洲,T恤的主流化进程也基本与美国同步。
此时的世界并没有持续多久和平的局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修建柏林墙以及没有尽头的美苏冷战让许多欧美青年感到厌烦,一时间民众纷纷涌入街头,反战的反战,反主流的反主流,加上各色的平权运动,那时的欧美青年甚至不知道在周末该去参加朋友筹办的派对还是哥们儿组织的游行。
·1969年以反战为主题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聚集了无数的青年人
口号成了新的流行文化,除了被涂在街头巷尾,人们也开始把它印在一件件刚做好的T恤上,从此文化衫开始了属于它的表演,也正是这个时候,女性开始成为T恤衫的穿着群体。
涌入国门的洋玩意儿
随着全球文化的互通,一件件印有各种文字、图片、纹理的T恤凭借舒适、经济、时尚的特点迅速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上世纪80年代末T恤以文化衫的形象被正式引入中国大陆。
初入国门时,文化衫的样式还很原始,大部分都是印有例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这类字样的纪念品,不过很快一些不安的年轻人开始把更具性格的文字印在文化衫上,“别理我烦着呢”、“潇洒走一回”这类短语被疯狂开发,最当典型的就是米家山执导,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顽主》了。
这在当时引起一阵阵热议,媒体与专家纷纷探讨,最终得出“文化衫不仅不文化,而且不文明”的结论。
·影片通过三个北京青年的眼睛,洞察了改革开放之初,中西文化极速碰撞,光怪陆离的八零年代
1991年初夏,中国华东地区出现大规模洪灾,为了筹款,央视紧急举办了名为《风雨同舟·情暖人间》的义演晚会,当晚登台的明星们几乎是人人身着一件印有“风雨同舟情暖人间”的文化衫,从此各种正能量、主旋律的文字开始被印在文化衫上,文化衫才算有了文化。
·风雨同舟·情暖人间大型义演晚会海报
除了文字,更时髦的人会穿一件印有图案的文化衫以彰显自己弄潮儿的身份,其形象通常是切·格瓦拉、列宁、斯大林等共产偶像,而这样的文化衫基本都是从大洋彼岸的欧美国家运来的。
1960年代关于丝网印刷在衣物方面的应用被广泛关注,相关设备也被大量研发生产,同时丝印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彩色的印花T恤一时间在欧美街头随处可见,改革开放后这些新潮的衣服随着其他所有的“洋货”一同“飞入寻常百姓家”,激进主义的最后一波涟漪,就这么传到了中国。
·穿上之后变美了。这是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人们对舶来衣服的评价
在今天,任何所谓的必需品都已经摆脱了其最原生的功能,衣物也不例外,单纯的防止摩擦、保存热量以及遮盖皮肤的功能慢慢被文化所稀释,成为了一种群体符号。
而T恤简单的款式为它带来了大面积的创作区域,这一特点使得各类群体的表达欲望瞬间有了倾泻的出口,从古至今,再没有那种服饰能像T恤一样突破年龄、阶级、区域、性别和民族,而得到几乎所有人的好感。
随着21世纪悄然而至,打败了千年虫的年轻人占领了因特网,他们开始注意到40年前的一声口号——让想象力夺权,从这一刻开始,T恤的设计权从职业设计师的手中被彻底解放了。
人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倾向制作形色各异的文化衫,可爱的、诙谐的、愤怒的、抽象的……T恤这种服饰冲破了千年来繁琐的服装规则彻底的占领了每个人的生活。
舒适、简单、直白,这就是一件T恤能给你的所有,在一个视觉导向的读图时代,你想了解一个人,甚至只需要看看他衣柜里的T恤就够了。
//////////
豫记近日推出的方言文化衫就是我们对于这个碎片、读图时代的一些思考——豫记试图提取河南方言中最常用及标志性的词汇,再利用这些字词传播属于河南群体自身的文化特性。
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
我们认为所有国别、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是平等且珍贵的,而这些不同的文化最终都是由语言与文字承载并传播,一件T恤的作用并不是教会别人怎么说话,而是告诉别人,我是这么说话的。
回收被感染的那部分2020,今年……从中间开始
当代,T恤的消费者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一类文化的承载者。作为可能是当今社会人均保有量最高的衣着而言,我想你该收纳一件属于你家乡的T恤了,毕竟那里是你的起点。
中:河南方言分九门,九九归一一是谓“中”,谓大同 不瓤: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不甘示弱
微信搜索“豫记”公众号
获得衣服购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