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追色。
以致颜色青黄深浅不同,产地广泛的黄口料子持续走高;以致新疆且末糖料或俄糖价格高企;以致各种以绿色为主的碧玉和翠青料子价格一路高涨。连带着曾经不起眼的烟青灰青青花等也价格不菲。
而白玉呢,在这个纷繁的时代反而显得更为静默了。虽然白玉的价格一直没有怎么跌,但涨势也不猛,以一种让人注意不到的速度温和缓慢上扬。
而在民国清朝、以至清朝以前,白玉一度贵为金字塔的顶端。虽然玩玉的圈子都有说一红二黄三羊脂。但红玉早就绝迹了,黄玉产量稀少不论。所以一切软玉基本上是以白玉为尊的。而且是以白玉无瑕为最美。而不是现在带了皮的白玉就贵,没有皮的就便宜。古人琢玉,尽量把一切瑕疵都去掉。皮色也在瑕疵之内。偶尔在皮去不掉的情况之下会出现皮色俏雕,这种情况很少的。忽略不计,也不是主流。
去掉皮色去掉杂质,再根据这款料子的形状去雕刻。出来的成品,还要润白细腻通体无杂,才可称得上白玉无瑕。否则不可以冠以白玉无瑕这四个字。在古代白玉无瑕可不是乱用的。都是形容极品好白玉的。而能达到白玉无瑕的料子在古代是贵重的。并视为重要的资产之一。亦是身份的象征之一。
那古人为何看重纯白无瑕疵的白玉呢?这要说到几个字。首先我们要理解璞字。璞,原石也。指未经雕琢、雕饰带皮带壳原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工理其璞而得宝焉。”可见璞石虽美,犹需雕刻。玉不琢,不成器也。正是因为古人心里面有白玉无瑕这样的理念,所以才认为原石再美也需要雕刻。就比如一个天资聪颖的年轻人,也需要刻意的引导教育才会真正的成为栋梁之材。
第二个字,我们要理解“瓒”字。瓒,质地不纯的玉。比如说带皮带壳或者石性比较重的都可以称作瓒。讲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其中3/5为玉,1/5为石。说到这个字,我们就要明白古人用玉是非常讲究的。大公用珑玉(4/5为玉,1/5为石);侯用瓒,伯用玉、石各占二分之一的玉器。只有君王才可用纯玉。何为纯玉?玉质纯粹、细腻、油润,高密度、高纯度的玉。不能含有石性,自然也不能连皮带壳。纯玉有墨玉,有青玉,有白玉。自然以白玉为贵。上等纯白玉才可叫做白玉无瑕。而羊脂玉又是白玉中的极品。
所以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白玉无瑕为美。这样的料子不仅具有美观性、稀缺性,在古人的心目中,它更具备良好的品德。宛如圣人,内外纯白,品性高贵,人品贵重。古人追求这种至美的品格。自然也珍视无瑕之美玉。
世间难得,白玉无瑕。
喜欢和田,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