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珍贵史料|美国学者葛德石眼中的国立武汉大学(乐山,1944)

珍贵史料|美国学者葛德石眼中的国立武汉大学(乐山,1944)

葛德石(George Babcock Cressey, 1896-1963),美国著名地理学家,1923年获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1923-1929年创办并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地质与地理系,多次在中国内地进行过广泛的野外考察,并培养出以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涂长望为杰出代表的一批中国早期地学人才;1931年获克拉克大学地理学博士,随后被聘为雪城大学地质与地理系主任,执掌该系前后20余年,1949-1952年任世界地理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的地理基础》、《亚洲之地与人》、《苏联国力的基础》、《五亿人民的国家——中国地理》等著作,主要以对中国地理的研究而闻名世界

1986年,葛德石之子将其档案捐赠给其生前工作了20多年的雪城大学,共计57箱之多,其中与中国直接相关的约有10箱,主要包括他的手稿、信函、报告、笔记、照片以及旅行证件等,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半部民国地理学史。十多年前,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系硕士、当时正在雪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张雷先生,以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为基础,“青灯古卷,前后数年”,最终于2014年编辑出版了《葛德石近代中国考察档案文献汇编》(学苑出版社),其4部分册的名称分别为“葛德石与中国现代地理学”、“葛德石书信档案”、“葛德石在中国考察的报告档案”、“葛德石在中国考察的图像档案”。

前不久,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王鹏娟在该校图书馆看到了这套葛德石档案汇编,并在该书第三卷中发现了一篇《1943-1944年中国高等教育考察报告》。对此,她的导师、厦门大学前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欣喜不已,立即让她与另一位硕士生郭玉婷将其翻译出来,并亲自进行校对。随后,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谢作栩教授暨教发中心全体同学”对译文中“所有学校名称、人名和地名”进行了核对之后,邬大光教授最终于今日凌晨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该报告的中译版——《一个外国学者的记录: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这份已经尘封了77年之久的珍贵史料,就这样首次以中文面世了。

葛德石的这份报告,总共考察了20多所中国抗战时期内迁大学的办学状况(有详细考察记录的共有16所),并在此基础上对这20多大学的办学水平进行了一番粗略的评估,在邬大光教授看来:

《考察报告》中葛德石按ABC三个等级对中国大学进行了排名,虽是个人排名,但这也可能是西方学者对我国大学的第一份排名。姑且不论一位美国学者是否带有美国标准和“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大学,对其客观性暂不做评价。当然,在他的《考察报告》中,他自己也进行了说明,即有的内容是“道听途说”,未必真实,因为看了他的《考察报告》,一定会产生“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感受。

笔者在此试举几例,看看葛德石当时是如何评价中国几所著名大学的地位和排名的——

国立中央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第二好的大学,排名仅次于国立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一般被称为“联大”,据说是这个国家最好的大学。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武汉大学是最好的4所大学之一。这次访问证实了这个观点。

尽管大学水平降低了,金陵大学仍然是大学中实力最强的大学,与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以及西南联大同列一流。

厦门大学是抗战时期中国非沦陷区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浙江大学:学校位于贵州遵义,我自己没有去过但该校评价很高,经常迁徙导致该校大量设备遭受损失。

国立中央大学:学校在靠近重庆的沙坪坝,有一些有能力的教师,但是在内外部均有一些严重的政治问题。设施一般,经常被认为是A类大学但是令人质疑。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云南昆明)、国立中央大学(四川重庆)、国立浙江大学(贵州遵义)与国立武汉大学(四川乐山)通常被世人并誉为全国“四大名校”,有“中西武浙”之称,然而,在这“big four”中,素有“民国最高学府”之誉的中央大学,以及号称“东方剑桥”、令李约瑟赞不绝口的浙江大学,却没能入葛德石的法眼,均被其列为B等,反倒是国立厦门大学(福建长汀)与私立金陵大学(四川成都)令其青眼有加,与西南联大、武大同列A等。

就我们武汉大学而言,在抗战时期,其综合实力与学术地位基本上是处在TOP4——再不济也是TOP5——的位置上,从很多重要的办学指标与数据来看,“四大名校”之一的江湖地位,完全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在本校的校史上,“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誉,可谓稳居全国高校的“第一集团”,达到了自1913年建校以来“空前绝后”的“巅峰”时期!(至于我武前些年买通某些“野榜”,把自己排到全国第五、第四甚至第三……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当笑话看看就好)

感谢邬大光老师授权,笔者决定将这份报告中与我们武汉大学有关的少量内容转发于此——除了对武汉大学的单独描述之外,还有葛德石当时对20多所中国大学的总体评估。文中的插图均由笔者重新编配,再加上前面也费了不少工夫梳理了一点“学术史”,所以,还是厚着脸皮标个“原创”吧o(∩_∩)o如果广大读者想更多地了解“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可点击阅读我在过去十几年里的呕心沥血之作——国立武汉大学的“乐山时期”(上)

1943-1944年中国高等教育考察报告(节选)

【美】葛德石 著 王鹏娟 郭玉婷 译 邬大光 校

一、中国大学的考察

4、国立武汉大学

武昌东厂口——武汉大学的发源地与早期校址(1913-1932)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

1928年,武汉大学在汉口对面的武昌成立,其前身是从一所早期的高等师范学校发展而来[5]。随着战争的临近,在考察了大量城市之后,武汉大学选择了嘉定作为最终的迁徙目标。嘉定是四川西部的一个小而重要的城镇,位于长江支流上,风景优美。嘉定寺庙空间的可用性和加拿大传教士的财产成为武汉大学迁徙于此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该校基础设施处于迁徙大学的平均水平之上。

国立武汉大学战时校址——四川乐山

国立武汉大学包括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分设有三个校区,每个校区之间步行不到15分钟。本部设在一个宽敞的孔庙里,附近的一座道观已经满了。这里是文学院、法学院和图书馆,校区只经过几次有限的改造,仍有待新的建设。图书馆藏书约10万本,其中4万本是英文书籍,这是“自由中国”(Free China)[6]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国立武汉大学校本部——乐山文庙鸟瞰

位于乐山文庙大成殿的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内景(李约瑟 摄)

工学院位于加拿大教会之前创办的一所中学地产上,在此基础上又新增了一栋双层楼房。理学院占据了另一组楼群,这组楼群中的建筑大部分是新建的。理学院和工学院的设备非常齐全,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避免了战时化学试剂和必需物品的短缺,在战时背景下,仍然能够允许两三位学生一组进行常规的实验。武汉大学每个校园里都有许多临时建筑,但是它们比大多数大学里的建筑更加坚固。显然,武汉大学的行政能力和远见卓识在此得到了充分发挥。

位于乐山三育学校校址内的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大楼

乐山城高西门外的李公祠——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所在地

工学院包括土木、电气和机械工程系,以及采矿和冶金系。在工程学院里有一个很好的机械车间和铸造厂,现在正在为附近的盐场做一些商业工作。铸件的重量可达四分之三吨。理学院中有化学系、物理学、生物学系和数学系。

据报道,武汉大学迁渝(应为笔误)时期,没受到过多的政治影响。学生和教师的精神似乎很好,仍在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其他地方一样,通货膨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武汉大学的通货膨胀情况不像其他学校那样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汉大学不需要外部援助,相反,这是一所值得保存的高校。大多数教师在校外都有兼职工作,部分教师甚至兼四份工作。校外兼职显然降低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据说这所大学的高排名是与学校刚开办时精心挑选的教师有关,也与自那时以来学校维持的高水平办学有关。

学校共有教师160人,其中60%的教师来自武昌办学时期。这所学校还有100名行政职员。

学生们穿着得体,没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据报道,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综合能力超过华西协和大学的学生。武汉大学总注册学生数大约为1600人,9%的学生是女生。其中,文学院有200名学生,法学院有500名学生,工学院有800名学生,理学院的学生不到100人。研究生部也有大约50名学生,相当于一个研究生院。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重庆长江口岸“下游”区域。

我参访过的学校中,武汉大学的印刷厂是最大的,里面有7台印刷机和40名工人,甚至还有一个铸造厂。印刷厂印刷的教科书仅供本地使用,因此武汉大学的教材不像其他大学那么匮乏。

位于乐山城外先农坛的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实习工厂

校长是王星拱,他的身体不太好,教务长是朱光潜。

1943年5月底,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中)与教务长朱光潜(右)、化学系主任叶峤(左)在乐山文庙校本部一同接待来校访问的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该照片由李约瑟本人拍摄)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武汉大学是最好的4所大学之一。这次访问证实了这个观点。由于战争的原因,武汉大学办学水平的恶化程度是很难衡量的,有可能会少于其他高校,但仍然相当可观。有人认为,武汉大学在数学和其他几个系科的工作,已经完全符合世界学术规范。

二、1944年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清单

三、中国大学评估

战时中国教育已经严重恶化[18]。我在西南联大时被告知,截至去年为止,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已经下降了25%,今年又下降了15%。在大多数的学校中,标准甚至降得更低。所以像中山大学这样在广州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的学位现在几乎毫无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大学,尤其是武汉大学和福建协和大学,依旧坚持他们的学术工作,至少在一些部门中是完全符合战前的标准。总的来说,大学工作已经贬值了50% ,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

下列的评估是基于个人探访,除非另有说明,以及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自己排名列表的反复质疑。这个排名只是相对中国而言比较主观的判断

A等大学

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又名联大,学校位于昆明,保存了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且拥有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该校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设备落后,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师生士气有所下降。

2.金陵大学:学校位于成都,有美丽的校园、优秀的学生和高标准。

3.厦门大学:学校位于福建长汀,有极好的精神、设备和领导者。

4. 武汉大学:学校位于四川嘉定,有极好的设备、教师、学生和高标准。

B等大学

5.浙江大学:学校位于贵州遵义,我自己没有去过但该校评价很高,经常迁徙导致该校大量设备遭受损失。

6.国立中央大学:学校在靠近重庆的沙坪坝,有一些有能力的教师,但是在内外部均有一些严重的政治问题。设施一般,经常被认为是A类大学但是令人质疑。

7.福建协和大学:学校位于福建邵武,该校很小并且与世隔绝,但是却有着很好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好的精神状态和完备的设备,并且与福州原来的校区还有联系。

8.燕京大学:学校位于成都,在重新开办后迅速重建校园,该校有很好的传统。

C等大学(可接受但不多,可能包括一些未曾到访的学校,如湖南大学和同济大学)

9.华西协和大学:学校位于成都,有着极好的校园和设备,标准有所提高。

10.岭南大学:学校在靠近广东的仙人庙,设备非常有限,但是学生和精神都很好。

11.重庆大学:学校在靠近重庆的沙坪坝。

12.云南大学:学校位于昆明。

13.金陵女子大学:学校位于成都。有一些优点,可能是比较差的B类大学。

14.四川大学:学校位于成都。

15.广西大学:学校在广西桂林附近的良丰。

16.复旦大学:学校位于重庆北碚。

不能接受的大学(加上一些没有去过的大学)

17.齐鲁大学:学校位于成都。

18.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学校位于福建南平,水平一般,校园较小。

19.东吴大学:学校位于广东仙人庙,设备缺乏。

20.贵州大学:学校位于贵州贵阳。

21.中山大学:学校位于广东坪石,政治形势非常糟糕,没有标准,具有严重缺陷。

22.之江大学:学校位于福建邵武,设备和教师缺乏,学校可能会关掉。

23.广州大学:学校位于广东韶关,很糟糕。

四、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略)

五、葛德石对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评论(略)

注释:

[5]葛德石于1944年5月在嘉定度过了四天的时间,并给武汉大学的学生做了一次讲座。记录于重庆,1944年5月24日。

[6]作者喻指“抗战”时期中国的非沦陷区。

[15]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管吴春生先生。葛德石记录于重庆,1944年6月7日。

[16]同上。

[17]疑为作者的笔误,应是福建邵武。

[18]葛德石基于对中国大学广泛地走访、个人调查以及参与的许多会议写成。记录于重庆,1944年5月27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7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