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在快手,看见隐匿的沉默与真实

在快手,看见隐匿的沉默与真实

人们开始寻找,寻找认同感,寻找归属感,也寻找平凡而伟大,奇妙与刺激。

人们渴望被看见,也渴望看见曾经未见的。

樊登是,郎朗也是。

一个生而不同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才敢活出自我?

消失在大众中,似乎成为了最“安全”的事。

互联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借助科技平台,有了打破冷漠疏离的机会,人与人之间增加了连接。在快手,这些大多数,逐渐被看见……

读书的对错

2020年6月,樊登首次在快手“樊登读书”直播间卖书,他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两小时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200万人次,累计销售13万册图书,备货1万本的《人间词话》在10分钟内售罄。看见这些数据之前,直播卖书的结果是未见的。

人们只看见能看见的,看不见未看见的。所以很少有人能从不确定中获益。“人的大脑每天会忽视许多东西,这样能节省能量,维持正常生活。所以‘视而不见’是人生的常态。”樊登以心理学上著名的“达克效应”来解释,人们对未知的,毫不理解的事情是难以产生兴趣的。樊登读书或成为一种介质,帮助读者打开感官,看见曾经未见的事情。

为了进一步解释“看见与未见”,樊登举了《论语》的例子:

《论语》是樊登最喜欢的书,他专门出了一版《樊登讲论语》。有人只知孔子是人名、是位老先生,读完后竟感到孔子是温暖的、有感情的,不是被塑造出来的古板圣人。撕开知识的一角,飞出的蝴蝶填补了未见。樊登接下来准备写一本讲孟子的书,然后陆续把四书都写完。

2020年的樊登有了更多自由时间,他打算在快手直播卖书。反对的声音来得很快:这是唯利是图。这件事在公司内部也有争议,有人担心直播带货不利于公司形象。樊登没这个担心:“这事看起来似乎不需要做,因为我们有很好的盈利模式,但是,让更多人能看到更好的书,这是不是我们公司的愿景?”平息反对声音后,2020年6月樊登正式直播卖书。

质疑一直都有。他无法理解,一个路边开书店的人卖书,会受到多数人的尊重,地点换到直播间,为什么就与“俗”挂钩?

▲樊登入驻快手第一次“直播带货” 图/受访者快手账号截图

直播间不存在“跳水价”,樊登希望出版商能够赚钱,“我们不断地教育用户:在书这事上花点钱是应该的。”知识产业链的终端反哺源头,让知识的生产者和书籍出版社获利,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读书,读的是前人经验。当代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阅读缺位,烦恼和困难在生活里找不到出口,境况变得复杂。樊登在书里看到,这些问题前人数十倍经历过,总结了经验方法与哲学思考,放在书里,等着后人借鉴。

樊登的选书原则没有因为快手平台而发生改变。他不迎合受众,而是希望用书籍改变受众。线下活动最多能到场5000人,但直播能够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改变的速度会变快。

对于读书是否能帮人过好一生?他的回答是肯定的。直播卖书是件耗时但利薄的事。“比起读书,直播卖书是一件更为有情怀的事情。”樊登说。

樊登的编辑团队会拟定直播书单,出版社也异常重视,会请图书编辑过来向樊登郑重荐书,最后由樊登确定最终的直播书目。

书目中大部分的书籍是樊登看过的,即便没读过,他也能很快判断出是否值得一读——手里一掂量,就能知道出版社是否用心,装帧、纸张、排版是评判的第一步;再看作者与主题,这本书必须是在解决“真问题”;序言、参考文献的质量都是评判的标准。

最让樊登开心的是终于可以推荐小说了,小说不适合出现在读书会,“讲了就没意思了,我们讲的都是那些不能读错的书,比如企业管理、心理学书籍。”樊登说,小说能够给人带来启发和乐趣,“你不用讲,你就读,读错了也是对的,小说没有对错。”

翻开一本关于成都风土人情的书籍,插图配以了抗战时期穿长衫喝茶的情景。直播间的樊登就势和读者分享起在成都的经历,河滩边上或是大树荫里,当地茶馆摆满了小竹椅。在杜甫草堂点上一杯十来块的花茶,就可以待上一天,弹幕里的四川人更是纷纷说起自己家的喝茶风俗。

对于知识,人们始终保持着渴望与热情,但系统性的学习和仔细阅读劝退了许多忙于应试、工作和生活的人。《论语》中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试图改变的,是愿意自救的,位于中间的大部分人,这便是“绝大多数”。

▲樊登在上海书展开辟的出版社专场直播 图/受访者快手账号截图

2020年樊登坐飞机,总有空乘和机长来表示感谢。原来空乘人员执飞国际航线后,会被隔离14天,他们就听樊登读书打发时间,不但调节了压力,还意外地更新了对事物的看法。

世界总是充满偏见的。认识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让一些偏见消失;但只要存在认知局限,总会有新的偏见冒出来。人们只能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与世界交手。读书,就是其中一种。

郎朗的礼物

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里,数根罗马柱环绕音乐厅,微微拱起的穹顶上挂着水晶吊灯,暖黄调的灯光将舞台照得金碧辉煌,唯一的黑色三角钢琴反着光。郎朗身着一席黑色正装,走上台,开始他三年来的首次独奏音乐会。

郎朗从十岁开始练习《哥德堡变奏曲》,演出当天,已经练了28年。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演出,是他埋藏多年的愿望。

《哥德堡变奏曲》作者巴赫遗体的墓碑,离钢琴近在咫尺。“我从来没有在墓旁弹琴,这算是第一次,很难得能离伟大的音乐家这么近。”郎朗很激动。

巴赫38岁接任教堂的音乐指导,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27年。郎朗在此演奏时,正好是38岁。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舞蹈,“像是与巴赫进行了一场跨越近300年的超时空对话”,郎朗突然哭了,古典音乐的神圣一瞬间又一次直击灵魂深处,他再次被音乐治愈了。

▲数十万快手老铁看到了郎朗在德国的这场演出 图/郎朗快手视频截图

这场全球独奏会被制成了迷你纪录片——《哥德堡变奏曲纪录片 寻找内心的声音》。在郎朗的快手账号中放映了出来,评论区中他被网友称为“超级偶像”、“东北骄傲”。

一个学习音乐的孩子,学有所成后免不了被要求参加等级考试,参加音乐类比赛,这是艺术特长生展示自我水平的平台,也是检测业余学者成果的机制。

但他们大多数成为不了音乐家。学习音乐的意义是为了参加比赛证明自己的实力,或是文化成绩不理想时的另一条退路?

郎朗没有考过级。等级与奖项成为不了艺术的标准,对于钢琴弹奏的“最高等级”,无法用级别来判定。他也不希望刚出生的孩子被“学习如何弹琴”束缚。

“艺术是给人类最大的礼物”,郎朗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胎教音乐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开始。并不是因为郎朗和吉娜都是钢琴家,所以让孩子学艺术,而是音乐拥有治愈精神的力量,艺术的美好应该被看见。

如果不愿意成为钢琴演奏者也没关系,郎朗希望他能在艺术的氛围里成长。学习音乐的意义是感受世间的神圣与美妙。

郎朗想培养的,不止是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的郎朗在学校收到公益机构送来的玩具,感觉收到了一辈子最温暖的东西。“如果给山村的孩子们送去的是一节音乐课呢?”这或许会让孩子们有新的人生感观。

2004年,郎朗以联合国国际亲善大使的身份访问了非洲的坦桑尼亚。第一次到非洲,他和当地人语言不通,肤色不同,无法交流,当地孩子们饱受疾病、饥饿和贫穷。但当郎朗弹上琴的时候,孩子们跳起了舞,不到十分钟,他们打成一片,像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他从没想过音乐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足以唤醒人对生活的自信和对未来的向往。

音乐是没有国界,跨越文化的。2008年,郎朗正式成立了 “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如今基金会一年捐赠五十到六十所学校,它们被命名为“快乐的琴键”。弹琴是快乐的,小琴童可以有快乐的童年,且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郎朗基金会最近与一个爱心机构签约,计划两年内捐一百所学校。

“每个人都有想做善事的激情,但是你得点燃它。”郎朗选择用音乐点燃公益。

▲郎朗通过短片形式向粉丝讲解弹琴相关知识 图/郎朗快手账号截图

2020年,一场名为“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 (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的慈善演出创造了全球音乐史的奇迹。

由Lady Gaga策划,世界卫生组织和GlOBAL CITZEN 组织联合发起,汇聚了全球的100 多位顶级音乐人的网络直播演出。郎朗和妻子吉娜被邀请参与其中,表演了四手联弹《Nocturne op.9 no 1 Bb min》。

离开灯光闪耀的舞台,缺少立体丰满的音效,没有山呼海啸的观众。有人在录音室内演唱,有人在书房用“非专业”设备伴唱,有人素颜上阵,有人任由卧室的床很乱……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被治愈。

“这一瞬间让我感觉音乐的力量太大了,大家都暂时忘却了离别和悲痛”。郎朗沉浸在音乐中——它真的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越过疾苦。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演奏完成后,郎朗捧着鲜花,大呼“What a piece!”下台与妻子吉娜拥抱。《哥德堡变奏曲》每弹奏一段会反复一段,仿佛是第二次人生的感知,最后一段过后重复了咏叹调,宛若年老之后重温过去。郎朗沉溺其中,感到它无比浩瀚,无所不包,自己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对于郎朗,感受到音乐力量的瞬间有许多,在快手新春演讲中,他想分享那些震撼心灵的,治愈的瞬间。

看见未见,打破成见

三十岁的王凯还是一名男配角。那年他接到了《北平无战事》,饰演方孟韦。

王凯在快手直播中谈起了“年龄焦虑”的故事。在等待被看见的过程中,错过了演员的黄金年龄。直到遇到这部剧,他终于在这部戏中对表演这件事“开窍了”,正式踏上了演员的征途。

王凯也许曾经前路茫茫荒野无灯,但只是再往前走了几步,就豁然开朗。新的一年,他选择在快手新春演讲中向大家吐露心声,陪伴观众面对年龄焦虑,让年龄只是记录成长的数字。

每个人一生能去到的地方是有限的,我们的脚程无法带我们看到世界的尽头。2020年更是如此,为了度过人类共同的困境,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但我们接受到的信息却没有被束缚。媒介是人类感觉能力的延伸,是许多人的认知边界,在经历了4年多的发展后,直播形态在2020年有全民爆发之势,快手广阔的直播生态成为更多人看见外面世界的窗口,他们之间也增加了紧密的互动与交流。

双脚没能踏足的地方,我们从屏幕里看见。“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在直播画面推送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打破。

时代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均价比之四年前有了断层下降,拥有一部掌上电脑与便携摄像机的成本控制在预算之中。网络基站建到各乡各村,无线网络与移动数据的普及率大大上升,互联网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技术更新迭代,简单的后期剪辑与配乐已经可以通过手机端实现。拍摄,剪辑、发送的便捷度与灵活性上升,到哪里都可以拍,在哪里都可以发。

技术降低了参与门槛,无论是95后,还是60后;无论是遥远家乡,还是沙漠雪山,都有直播窗口。每一个窗口背后都是无可计量的目光。

▲在直播里,仿佛没有天涯,没有海角。图/视觉中国

人们开始寻找,寻找认同感,寻找归属感,也寻找平凡而伟大,奇妙与刺激。创作者与观众获取信息与分发的渠道被扩大,人们开始寻求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从中感受时代的共鸣。快手,提供了渠道,得以感别人之所感,远方的欢乐通过直播感染观众,外面的奋斗通过直播伤感陌生人。人们渴望被看见,也渴望看见曾经未见的。

直播,正是外界条件与内在需求所共同拾柴的篝火。

樊登驳斥读书无用论,引导人们相信书籍的力量;郎朗在直播间与用户分享,音乐是一种礼物,而不是束缚;王凯丢掉了年龄焦虑,成为演技派。还有敢闯敢当的吴宣仪、传递美食幸福感的浪胃仙等,他们都在快手《看见·未见》演讲里……

更多人在各种窗口后面努力生活,并坦诚播映、输出。

因此,传统技艺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地域歧视被真实的地区文化消融;收入差异被平凡坚强衬托柔软……

看见未见的,方能打破成见。

今年快手采用了“内容+红包”双管齐下的全新玩法,邀请300名艺人,设计了“每晚8点上快手,分21亿,看超级直播!”的春节活动。用26天的陪伴换一个喜乐暖心的新年。

▲2月9日晚8点快手超级播新春演讲《看见·未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过年的“年味”里多了手机视频这一新晋元素,快手超级播在新春之际给予更多陪伴,让年味更浓。

2月9日,快手超级播新春演讲的主题为《看见·未见》,竖屏里能看见更努力生活的样子,听见他们细小却真实的声音。

看见,只是看见的开始,下一步就是拥抱每一种生活。

直播的意义不是打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通道,直播的意义在于尽最大的可能性,把完整的现实世界呈现给大家看,一个去冷漠、去成见、去孤独的世界。

(专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2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