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电力天路详细攻略

电力天路详细攻略

关于位于新疆伊犁西天山深处的“电力天路”这条轻奢穿越线路,其实好多人都听说过就是不知道怎么走,网上也没有太多的详细攻略给到大家,今天我就把这条线路的详细攻略和走法给大家讲一讲。希望提供给有需要的朋友。

首先说说“电力天路”,这是一条横跨西天山,穿越南北疆的一条超高压电力输送电路,起点位于新疆伊犁州巩留县,终点位于新疆库车县,全程353公里,为什么被称作电力天路呢,就是因为这条输电线路的搭建难度之大,同时翻越冰川,高原,草原,森林,高山,戈壁等等地貌,最高处好吧3600米,当时修建的时候也是一边修路一边搭建的,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电力天路”。

其实我们所说的“电力天路”只是从库尔德宁那孜沟到巴音布鲁克的这一段大概90公里左右。

路况方面:全程山路,土路,牧道交错,对车辆的要求必要高,至少是四驱车,因为中途有各种盘山路,还有一处被阻断的地方,需要从傍边的树林里绕这里如果不是越野车难度就会大很多,suv的前杠估计保不住。前面这60公里左右都是盘山道,过了垭口翻越达板之后就进入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虽然也是土路但是相对比较平摊,景色也是绝美。

关于行车时间:如果你是从巩留县城出发途径库尔德宁景区,然后进入电力天路,路上只要车辆不出状况,一天时间是完全可以走完,当然如果想早途中扎营一晚也是也可以,我到时见建议大家在这里扎营,环境比较原始,一路沿着小河走,用水是不缺的,同时可以在森林里面采蘑菇,这种体验很不错了。需要注意的就是晚上山里的气温会比较低,大家要带厚一点的睡袋。

详细线路1:导航至库尔德宁风景区,不要过库尔德宁大桥进景区,沿着左边直走上土路(如下图)

库尔德宁进去

这是就进入那孜沟,继续行驶20公里左右。就会看到“电力天路”的石碑(如下图)

电力天路起点

从这里开始才算是真正地进入了“店里天路”,继续往前走就会有一个栏杆挡住住了,有一位哈萨克族大妈看守,会问你去哪里?记住一定要说去巴音布鲁克,这条路已经是不让通行了,所以运气好的能过,运气不好的也就过不去了。过了这个栏杆后就一直沿着土路走,中途都是比较原始的森林,盘山路,这条路同时也是当地牧民的牧道,所以在路上会时不时的碰到当地的牛群,羊群,马群这是大家稍安勿躁慢慢走。

再往前走大概几公里就会有看到有牧民的毡房,到这里路就被阻断了,两块大石头把路挡住了,旁边立了牌子不让走了。(如下图)在路的右边有一条车辙,是大家走过的,越野车可以轻松过去,但是suv估计就有难度了,小心车的前保险杠就行,过了这里基本都是一路畅通。

大石头把路堵上了

大家在路上都都可以看到一路都是沿着高压输电线路走的,越往上走海拔越高,只知道垭口海拔3600米的时候,这里就基本没有植被了,但是在修路,估计以后这条路也是被规划乘景观大道了,翻过达板之后就进入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了。景色又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高压线一直沿着草原延伸,很壮观。(一个小建议:到这里基本也就是太阳开落山的地方了,大家可以在这里拍日落,天气晴朗的话草原日落是相当美的,如果还不尽兴,还可以继续在这里等待拍星轨,银河,这里都是绝佳的拍摄地)。在草原上还有一处电力天路的石碑是出口的标志。到这里就算是把店里天路完整地走完了。

之后沿着土路一直走就会上柏油路(什么公路我忘记了)上了柏油路往左走,再走20公里左右就可以上到独库公路(南段)国道217线,不过到这里手机就有信号了,大家可以导航巴音布鲁克景区。这条柏油路其实是通往石林的路,从巴音布鲁克方向出来反着上这条柏油路的时候会看到天山石林的牌子,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如下图)

出口处的天山石林牌子

详细线路2:可以从新源县出发,导航至“新源林场南山工队”到这里就顺着路一直走,但是这段路上岔路口比较多,容易走错,从新源进到电力天路进口石碑这里大概要走60公里山路,费时大概在5小时左右,但是这一段的风景又不一样,前面上山是森林,但是到了能看到高压线的地方就基本都是山体草原,非常美,个人感觉比那拉提草原美多了。如果要走这条线路的朋友,建议用两天时间。因为一天时间有点紧张。需要走这条线路的朋友建议拿到奥维轨迹,因为岔路口实在是太多了,弄好不就走到别的山里去了。哈哈(看图)

新源进

箭头方向就是库尔德宁

至此电力天路就算穿越完成了。整体难度不是很大。如果会用奥维地图的朋友就更简单了,需要了解轨迹的可以私信我。(下图是新源进入的全程线路)

新源进电力天路的全程线路

这条线路严格意义上说是非常非常小众的一条线路,整体翻越的西天山,穿越了西天山的深处。对于喜欢小众线路的朋友是一条不错的线路,但是对车辆要求有点高了,所以喜欢越野穿越的朋友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也算是初级穿越线路。

其他有讲得不清楚的地方大家评论区留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2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