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檀扒爷
未来已来,中国城市格局,变数正在发生!
从1953年开始,中国每隔五年会做一次全方位的检视与回望,并制定出下一个五年的总体规划,可以说,中国的发展是由一个又一个“五年”串联而成的。
今年10月底的重磅会议上,高层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2021-2025)。
由于是顶层设计的原因,想要读懂“十四五规划”并不容易,但其中的几个词由不得我们忽略: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如果将这些词串联起来看,不难发现中国的城市格局,肯定将在下一个五年出现变数。
结合11月1日“最高领导人”在《求是》杂志上的刊文,我们现在得以简单勾勒出这个未来格局的大概模样。
总体来讲,中国各大城市的发展路径将切入一个“新的阶段”。就像树木的生长,从扎根到拔高,再到开枝散叶,每一个阶段的生长逻辑大不相同。
城市的“生长”同样会经历这一过程,而有幸的是,我们正站在转变的关键节点上,见证历史。
“大树”生长的脉络
11月1日,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最高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作为对“十四五规划”的补充理解,文章中提及了几个非常“扎心”的城市发展问题。分别是: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等等,并且明确作出指示: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以上字里行间,已经不是暗示,未来五年,我们熟知的城市格局肯定会出现变动,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兴奋,不过我们稍作冷静,一条条拆开来看。
首先是“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任何人都知道,城市是用来住人的,是需要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其中的,但在通常情况下衡量一个城市的“优劣”,其衡量标准却又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比如GDP,比如常住人口数量,这显然是出现偏差的。
过分追求这些数字上的“鲜亮”,会导致许多问题,比如将城市中的人异化成“干电池”,消耗完另行替换。试想,一座只剩下“生存”的城市,一定是与“国内大循环”的背景格格不入的。
其次是“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这一段的重点在于“人口密度问题”。
根据官方划分的城市规模分类,城市一共划归五档:
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
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至1000万;
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至500万;
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至100万;
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
其中前两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被特别点出,直指“人口密度过高”,以北京、上海为例,两者主城区密度都达到了2.4万人/平方公里。
北京近年来的人口疏导动作已经十分明显,并在2017年成功实现“人口负增长”,据官方数据披露,北京2017年常住人口约2071万,比上一年减少两万人。
而上海一直以来施行的“引高限低”人口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主城区,4个卫星城环绕的大格局。
从北京和上海的经验来看,恐怕在经历过异常激烈的“抢人大战”之后,几个风头正劲的“新一线城市”都会做出相类似的动作,届时这些城市的郊区板块会迎来一波发展红利。
再次,我们来说说文章中最明确的句子“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所谓中西部,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共14个省区。
以上,为了讲明白这句话,我们单列一节,用河南郑州举例。
一市独大的两端:郑州与成都
既然着重点了一市独大的问题,那就是国家知道,这已经成了中西部省份发展的新瓶颈。
一市独大的发展模式有错吗?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肯定没有。它们没有东南沿海地区的天然优势,没赶上“先富带动后富”中的先富,所以集中力量堆出一个中心,创造自己的“先富”来破局,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我们都知道,先富只是一个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之一,而不是终点。
现在中西部区域中,有的省份已经在试着前行,而有的,却还停留在原地,这里我就举两个例子,河南和四川,来还原下局面。
为啥要说河南?因为它非常清楚自己的副中心是哪儿。
3月28日人民网河南频道报道,河南正在大力打造“双引擎”模式,加速建设自己的副中心城市——洛阳。
这个政策给出的时间非常的巧,就在最高领导4月10日在重要会议上提及一市独大问题的前几天,可以说河南在国家政策的方向上,是非常敏锐的,甚至说比较超前。
数据来源:百度地图、12306、各地统计公报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郑州11589亿的GDP在河南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和第二名的洛阳比,差了一倍不止,但是比起全省超过54000亿的总量来说,占比实际上也就只有21%左右。
五分之一的占比,郑州这个“独大”,实际上不够大。这个现象好坏各半,好的是郑州吸血没那么严重,坏的则是郑州的经济辐射能力非常有限,这么大个车,它这一匹马,拉不动。
有的人可能会说郑州的GDP还没到上限,所以还有潜力。这里我们要明白一点,虽然经济发展上具有趋同性,但是这个趋同只是说大体会到一个水平,而不是完全一样,最终成啥样还是要看各地自身的禀赋和外力(打个比方,美国和列支敦士登都是发达国家,它俩能一样么?)。
从15年郑州的GDP增速看到现在就可以发现,发展的动力已经明显降低,从15年的10.1%,到了去年的6.5%,疲态已现。而由于富士康的去留问题,郑州经济的弊端被无限放大,产业空心化的说法也越来越多。
就说10月29日时的新闻,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通过郑州的空气污染水平,判断出了近期那边苹果手机肯定在增产,看起来好像是在胡说八道,但是我特意查了下14年第四季度时富士康宣布增产苹果手机时的郑州空气质量,还真就变差了,而关于郑州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的关联的学术论文,也验证了这一点。
短短一个新闻暴露出了郑州经济发展上的制约,它依旧是世界手机工厂,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说,光靠这个已经无法让郑州万亿的体量继续高速前行了(而且虽然没验证,但是我猜郑州那么大力制造和在市内推广销售新能源车,除去新能源车产业前景好外,为的可能是减小交通污染来对冲下一时半会儿减不掉的制造污染)。
不过比较好的是,郑州铁路交通非常发达,根据我在12306上的查询,它通往河南最东南西北的城市都是有高铁的,花费时长都在1个小时左右,这一下子就增强了了郑州的经济辐射能力,提升到了1小时经济圈的水平。
总结一下,虽然交通便利,但首位度、自身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都有限,导致河南不得不选出一个副中心,让全省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那洛阳的上位,完全是大势所趋。
不过,注意,最高领导的文章中还提到,有条件的,要发展多个中心城市。
看一下上图,我把GDP前五的城市分了下档,郑州红色第一档,洛阳黄色第二档,剩下的南阳、许昌还有周口都是3000亿级别,从地理位看都离郑州很近,可以组成一个“大郑州”都市圈。
这样的结构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洛阳和南阳,把原本郑州不太够得着的西部和南部区域给串联了起来,东部北部虽然没有上3000亿规模的城市,但是商丘和新乡都很接近,且有高铁的增幅,郑州的辐射是够得到的。
所以如果说除了洛阳河南还得找几个中心城市的话,除去有着GDP优势的南阳、许昌和周口外,新乡和商丘也很有机会。
说完郑州,我们再来看下和它完全站在了天平两头的另一个极端——四川。
四川,或者说成都,是目前“一市独大”的最大产物,武汉虽然集中度也超高,但是第二的襄阳好歹还有近5000亿的GDP,而成都下一位的绵阳,却只有2800亿......
这种激烈的碾压程度,让“成都省四川市”、“奶都”等戏称直接给坐实了。
成都这样的激进发展有问题吗?没问题。以前我们比较四川和山东近些年发展时就提出过,像四川这种“集中力量”的省,整体增速会在短时间内非常可观,事实也的确如此,19年时四川的GDP增速是7.5%,而山东却只有5.5%,优势很明显。
而且国家需要成渝经济圈的崛起,只有成都能起来,这个所谓的经济第四极才有机会起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长三角、大湾区以及京津冀的结构看出来,这几个地区都有着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多个强大城市“镇场子”,形成“中心的中心”这种局面,成渝就差不多是这样,只不过属于“简装版”,只有中心,周边塌掉太多(中部地区相反,它是没有城市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鉴于成都目前的增速还非常可观(2019年7.8%),潜力还未见底,所以加强成都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成都这势起了这么久了,貌似发展的好的还是只有它自己,四川剩余地区还是那么排不上号。
这可不是“一市独大”模式的初衷,没指望你一波全带起来那好歹也来个雨露均沾呀,这省内第一和第二差了6倍是几个意思?!
所以相比河南,四川这种就属于没条件发展多个中心城市,但实际上特别需要多个中心城市的省份!
从河南和四川就可以看出,中西部一些省份已经在目前遇上了各自的瓶颈,河南是自己的中心不是那么给力,自身发展已经触碰到了现阶段上限,所以需要其他城市一并辅助,让整个省联网起来。
四川则正好相反,省会过于强势,周边差距过大,想从省内第二开始的21个市州中找个可以一起带动发展的副中心城市都难,对全省发展不利。
以上,通过了解河南与四川,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天秤两端,无论倾向于哪一端,都不是好消息。
#2020知识狂欢季#福利来啦~【叶檀财经】11-1-11.11 女侠的投资圈原价399元,促销价259元,还可叠加200-30元优惠券使用(购买后自动入圈学习一季度),仅限新圈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