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文案 豆瓣9.0,《人生一串》,给你满分烧烤文案

豆瓣9.0,《人生一串》,给你满分烧烤文案

没有什么事情,

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的话,

那就多看几遍这部纪录片的文案,

《人生一串》。

第一集豆瓣评分9.0,第二季8.7

致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

最近,这部纯粹拿烧烤来说事儿的纪录片,在B站大热,并且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8.9。

有网友在看完后,说看到旁白就流口水了。

甚至还有的直言,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

我倒是觉得,这部纪录片无需借用其他的参照物,来为自己设定一个可以让大家直观感知的坐标。

因为只要点开看一集,或者看上几分钟,你很可能就坐不住,迫切想要约上三两好友,放学后路边聚一聚的冲动。

​再加上无论是结构布局,还是旁白文案,它也是有体系的。

从目前已经放出的4集来看,摄制组的足迹跨越了中国东南西北的多个二三四线城市。

最终呈现在片子里的烧烤摊,据说是从27个省的500家烧烤摊中,选出了30家。

里面每一个烧烤摊,在介绍的时候,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层次和脉络:

烧烤门道→食材来处;

摊主面孔→食客表情;

地域饮食特点→民间食趣风味;

……

当它们一个个铺展到你面前时,鲜活得像是你常去觅食的那家小店一样。

而旁白文案,在里面穿针引线的时候,既能挑逗你的味蕾,还不自觉让你进入它所设定的情境里——

烧烤,

是平凡生活里的热辣慰藉。

在第一集的开篇,旁白就定下了这样“烟火气”的基调:

夜幕降临,

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

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

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

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

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境界的企图。

大家其实很懂生活,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

随后,在镜头的带领下,进入到具体的叙事时,文案也是浪的地方浪得飞起,冷的时候能让你冷出笑声。

有这样《走近科学》式的:

什么能让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闻风丧胆?

答案,就藏在烧烤摊前的笑容里。

是什么样的烧烤?

能引诱一位姑娘,穿着睡衣,飞奔下楼。

答案,就藏在这个七十年代的老社区里。

有这样用反差来制造轻松感,同时带出地域饮食特征的:

东北人幽默,

但是对蚕蛹来说,一生都要被他们烤,

一点也不幽默。

烤田鼠,

许多人绝对没吃过,

但谁都不能保证,广州人吃没吃过。

有这样带着生活洞察感下定义式的:

肉,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串,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

重口味,是夜宵的统一气质。

在老地方吃蚝,就像去邻居家蹭饭。

还有这样在句子里,“乱入”一些看起来非亲非故,但听上去又不会觉得有冲突感的词汇的:

天刚一擦黑,

铁合金的重金属养生朋克,

如约而至。

老张的手艺,

就是那的行业标准。

多亏了超薄干豆腐,

铁合金的米其林三星大厨,

才敢往里填四种材料,而不怕烤不熟。

肉、肉、还是肉,

如果烧烤的世界里只有肉,

舌头也会审美疲劳。

正是这位臂力不凡的大哥,

在这里坚守着如今烧烤江湖的濒危品种

——露天烧烤摊。

在饱含水分的韭菜上,

撒上自家调制的辣椒粉,

到了这时,火候又是一道决定口感的门槛。

需要用趁手的蒲扇,个性化把握,

通过翻折,感受韭菜的软硬,

判断火候是否到位。

甚至里面出场的食客和摊主,时不时都能从他们的嘴中,吐出一些金句。

比如这位小哥,一句“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人,吃东西才有意思”,听完后不禁会让人想起,那些曾经在烧烤摊边,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吹牛逼的岁月。

“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人,吃东西才最有意思。”

还有这位东北爷们,酒后诉衷肠,一句“硬核真言”里,满满的都是人生的硬道理。

“老妹你知道我为什么长得这么黑么?”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而在转场的时候,从一个烧烤摊过度到另一个烧烤摊,文案的承接,往往选择从时间入手:

早春时节,

长春的夜晚仍然很冷,

吃一口烤土豆,

心里的那点儿冰碴子,就都化了。

但在从没经历过寒冬的建水古城,

人们会用另一种方式,

度过一个闲适的夜晚。

也许多年以后,

这位小朋友还能记得,

边吃烧烤,边看星星的这个夜晚。

味觉的记忆很持久,

在同一时间,

尚未彻底解冻的哈尔滨,

长春爷们馋鬼哥,

还在回味家庭独特的烧烤美味。

具体落笔到每一个烧烤摊的作用和意义时,字里行间里,满溢出的,都是那种浮萍人生里,难得安稳的况味:

在寒冷的夜晚,

喝光一壶老酒,

和朋友聊聊,略显颓然的近况,

三里桥独特的烤心管,给这里的中年酒局,

涂上了知己难逢的人生底色。

十几年不变位置的烤架,

让人魂牵梦萦的烧烤小菜,

无名小摊的父子俩,

带给食客的,不只是夏夜刺激的口感。

更有朋友之间,互诉衷肠的难得环境。

另外,每一集片尾时的总结文案,也极富电影感。

在《人生一串》主创的笔触勾勒下,每一句话里,都是一个人物。

他们一个个悄然登场,又一个个隐退在夜色里。

他们各有各的人生,各有的各的江湖。

他们组合起来的烧烤人生,晃荡出来的,也是中国民间的烧烤江湖。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

又开了分店,让二嫂管理,

从此两人,只有凌晨三点才能见面。

朋友帮阿不都开了网店,

快递让他的烤全羊走得更远了。

马思基本退出了烧烤界,

光荣地加入了看孙子的行列。

烧烤的江湖,

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

而肉,是永远的主角。

几串烤肉,一杯美酒,

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

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

除了小曾之外,

烧烤狂人赵琳又有新徒弟了,

看着火上的猪鼻筋,

他的小儿子,像个好奇宝宝。

炭火没有蒸干海肠的汤汁,

烧烤也不能丢下唱歌的乐趣,

猜出歌名的人,阿宋更愿为你贪黑起早。

傍晚的三里桥,

于家的炉火早已备好,

跟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不怕喝高。

筋头巴脑,缠绵撕咬,

牙的感受,至关重要。

兜兜转转许多年,

板筋还在,牙口尚好。

这是最长情的告白,

也是最脱俗的情调。

相伴一生的爱人去世后,

萍姐也没有歇业,

舍不下这一口爆浆的男男女女,

让萍姐也是难得孤独。

又到了收获蚕蛹的季节,

老丁估摸过不了几天,

小军就会带着好酒上山了。

小脑壳老店现在歇业了,

刘哥没事儿就往高老庄跑,

给老表的生意指点迷津。

烧烤重口味,

能吃到一起的,都是难得的缘分。

敢一起尝试的,都是过命的交情。

而充满诱惑的那一口暗黑滋味,

则是烧烤和夜晚,永恒的默契。

凌晨两点,曲终人散,

小两口终于能在雨中,

吃碗能辣出眼泪的红油小面了。

与此同时,

沉默的飙哥,

也跟李姐打开了话匣子。

铁钩老赵,

还在后厨,打扫今天的战场。

长沙那对儿父子,

怕是又要熬一个通宵。

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

也许你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巨变。

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

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可以说,《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的旁白,应该是目前写烧烤写得最让人动情,又能唤起人食欲的文案。

甚至在那些普通人的举杯贪欢的场景里,能跟着一起辣出眼泪。

所以给它打满分,也不怕它骄傲。

而理解它最佳的方式,一定还得是去B站点开这部纪录片看上一段。

目前文中所摘选出来的文案,仅仅是一部分,里面描述烧烤口感的,则是尤其精彩。

相信看到最后,你也会忍不住在弹幕区打上一句:

多谢款待!

来源:广告文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40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