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这便是海南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这便是海南

电影《罗马假日》中的最后一个桥段。

记者问:“公主殿下,您访问了这么多的国家,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城市?”

彼时,奥黛丽·赫本扮演的安妮公主意味深长地说:“罗马,当然是罗马!”

如果有人这样问我:今生除了故乡,你最眷恋的地方是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海口,当然是海口!

安妮公主是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属于人缘;而我是在对海口一无所知的情形下来到这座城,只是属于随缘。

军校毕业前夕,学院领导和我们逐一谈心,征求分配意向。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当即表态:既然当兵,越远越好。真不是我唱高调,觉悟高,这就是当时真正的想法,年轻真好,朝气蓬勃,无所畏惧。当我得知真的分配到海口,我不禁哑然失笑,南无再南的地方,是够远的。此后的15年间,从陌生到熟悉,到慢慢融入这座城,到最后深深爱上这座城,海口确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这里醇厚的民风;我爱这里独有的美景;我爱这里诱人的美食;我爱曾经一同摸爬滚打的战友;我爱在这里为生活打拼的老乡,我爱那些曾经共同举杯畅饮、纵声放歌的知己,我爱这里的一切一切,这座城的印记已铭刻在我的生命里,因为这里曾留下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芳华。

一百人眼里有一百部不同的《红楼梦》,我相信一百人眼里也有一百个不同的海口城,我只介绍我心目中的海口。满心是这座城市,当真的提到笔端,千言万语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不是没有头绪,而是头绪太多太杂,还是使用套路稳健,“衣食住行,人文风土”,尽我所知,一一道来,多则多讲,少不赘言。

刚到海口的那年,不夸张的说,我先后经受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尽管,郭沫若说过: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沈小岑唱过: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但1997年7月的海口,呈现在我面前只有盛夏三伏天。蓝天四挂,空气洁净得发甜,基本无风,阳光近乎直射,可每天午后又不知从何处突然飘来一小片乌云,带来一阵骤雨,“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也有晴”,湿度接近100%,上蒸下煮,习惯了华北平原四季分明的我,心理准备严重不足。白天室外的地温可达50℃以上,身上的汗总觉出不透,那时没有空调,室内的吊扇即使24小时工作,还是暑热难耐。衣服必须是一天一洗的,澡必须是一天至少二洗的,对于这种洗澡方式,战友们称之为冲凉,很形象,不用洗发精沐浴露,只为冲汗散热,简单易行,效果显著。西北严重缺水的地区有种说法:当地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时一次,结婚时一次,去世时一次。如此之说虽夸张,但水真的弥足珍贵。我家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决定了洗澡的频率也不太高,尤其是在冬季。不过,入乡随俗,来到海口以后,我渐渐养成爱洗澡,勤冲凉的习惯,以至于如今回到老家,不分春夏秋冬每晚必须要冲冲洗洗,不然会浑身不适。当然,海南总体是不缺水的,每年降雨量大,尤其是台风过境能够带来丰沛的降水,全岛河湖众多,西部的海南第一水库——松涛水库,风景秀丽,湖鱼鲜美,周总理亲自为其题字留名。

进入12月份,天气微凉,这应是海口最舒适的季节,此时人们穿着不一,中老年人秋装刚好,年轻人夏装也行。我心中不禁暗暗窃喜,海口的冬季不冷不热,适宜运动,还能省下一季笨拙臃肿的冬装,难怪内地的候鸟人群此时都蜂拥而至。我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刚进农历腊月,一股极强的寒流从北国极地出发,踏过平原丘陵,跨过河流山川,越过琼州海峡,最后驻足海口,冷暖气流交汇,带来凉风,带来冷雨,而且足足持续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后来我知道,海南整岛同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但陆上以五指山脉的牛岭、海上以蜈支洲岛此一线为界,南北在冬季有相当的差异。北来的冷空气由于被阻断在此无法继续南下,所以三亚的气温在冬季是要明显高于海口的,这可能是三亚旅游比海口更火的原因。凉风冷雨中的海口,气温一度降至10℃以下。这个温度在北方的冬季根本算不上寒冷,而在这里,没有取暖设施,加上多日不见阳光,室内室外一样潮气逼人,那滋味比北方的零下10℃还要难受。因为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时令被装的储备,让自恃强壮的我一时乱了方寸,慌了手脚,终于患上久违的感冒。我在海口的第一个冬天,竟如此狼狈不堪。

痛定思痛,冻过防冻。当亲身领教过海口短暂而威猛的冬季后,我在接下来的每个年份里,亡羊补牢,严阵以待。加厚的被褥必须要有,还要常洗常晒,在潮湿寒冷的日子里,被子里那股太阳的味道给人温暖,令人人陶醉,让人留恋;各季服装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今当你游走在人头攒动的明珠广场,你会感到海口的冬季便是人们的四季服装展示会,姑娘们羽绒服和短裙的混搭,小伙子皮夹克和凉鞋的绝配,春夏秋冬各色服装同台上演,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提到海口的穿衣戴帽,必须介绍一下海南的特色“岛服”。它是一种宽松适体的花衬衫,棉麻面料,图案千姿百态,取材于海南岛的人文风情和自然物产。“岛服”起源于海南旅游企业,起初省旅游部门设计出“岛服”是作为海南的“导游服”,再逐渐将“岛服”作为礼品赠送给来海南的官员、专家、记者和旅行商;多方面的示范效应,加上宽松的“岛服”适合热带海岛度假休闲,其色彩花样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因此引起较大的市场需求。试想,当你一身色彩斑斓徜徉于蓝天白云,碧海银沙,清风椰林,花团锦簇,画面唯美和谐,相得益彰。

要想留住人的心必须先留住他的胃,而海口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

首先,说海南是热带水果的天堂并不夸张。来海南之前,我吃过的热带水果大抵只有香蕉、菠萝、芒果三种,而到了海口看到不知名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水果遍地都是,迫不及待地扫荡地一遍,味道果真前所未尝,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随着国家各业兴旺,运输物流无所不达,像椰子、杨桃、山竹、火龙果、荔枝等等已逐渐成为全中国人的常备水果,真是国之幸也是民之幸;当然还有一些小众热带水果需要继续被开发赏识,比如菠萝蜜、莲雾、红毛丹、黄皮等等,等等。还有槟榔,槟榔准确地说是中药,不是水果。湖南人吃加工好的熟槟榔,而海南本地人吃生槟榔,吃法古朴讲究,先把槟榔切成片,然后抹上用贝壳粉调制成膏状的佐料,卷上蒌叶,放进口里慢嚼,初时味涩,并有绿水,待吐完了绿水,又生丹津,吃后面红耳赤目眩,如醉酒一样。正如当年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我曾依法大嚼生槟榔,但终于未得“善终”,不说味道怪异,只是那满嘴如血般的汁液已骇得我赶紧吐掉。

琼菜总体上属于粤菜体系,但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吃在广州,广东人讲究吃一个“鲜”字,鱼虾蚌蟹,兽禽龟蛇,都要生猛,要鲜活。当然,我坚决反对为图一时口舌之快,而捕猎贩卖屠杀野生动物的行为,那是可耻的,也是犯罪。海南菜在其鲜的基础上,还体现一个“淡”字,尽可能的保持原味。海南的四大名菜,即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其他,如临高乳猪、琼海温泉鹅、五指山五脚猪、琼中小黄牛等都是人间美味,还有独有的革命菜、白花菜、鸡毛菜各种专属野菜,都不可不吃。作为我个人更喜欢海南“打边炉”的吃法,此吃法起源于广东,在海南发扬光大,我去过北京地坛公园旁海南大厦的海南食府,标牌的主打吃法就是海南“打边炉”。打边炉实为打甂炉,“甂”与“边”同音,甂,在古汉语中是指的是一种阔口而扁矮的陶器,与炉同为厨具,如今以铜锅或不锈钢锅代替,类似于北方的火锅或涮锅。从烹饪技艺而言,“打边炉”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只需一锅清水,再放入少许香菇、枸杞、葱、姜、地胆,然后放入各色海鲜煮熟就可尽享一顿大餐了。涮锅里的海鲜原汁原味,鲜味十足,这时根据各自口味配制喜欢的蘸酱。待海鲜吃得差不多了,锅里的清水已经变成一锅鲜美无比的海鲜汤,这种汤几乎不含任何脂肪,热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同时,汤中又保留了食材中的多种维生素,喝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喝上一碗后,再放入各类蔬菜,或是面条,下一锅美味就会接着开始。海南“打边炉”已成为海南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来海口我建议你到新埠岛桥头的海鲜大排档大快朵颐,观赏着南渡江的夜景,临着潮凉的江风,又有美食相伴,美哉若此。

海口人的主食是米饭,另有一些米制衍生食品堪称美味,比如椰子饭、海南粉。椰子饭又名椰子船,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甜点,由海南优质糯米、天然椰肉和椰汁一同蒸熟而成,为海南传统农家小吃,是当地人民祈求幸福的象征,也是宴请贵宾和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椰子饭做法独特,风味别具一格,实为难得的天然食品。早在《本草纲目》及食补的民间偏方中都有记载,其具有补肾壮阳、温中理气等功效。

北方人喜欢吃面,海南人喜欢吃粉。海南粉的古法制作费工费时,先将大米用沸水烫,再用清水浸泡至少一整天后磨成米浆,装入布袋挤压成半干浆,用沸水煮至半熟,再装入布袋中加重压,滤出纯净米浆,去除米渣、杂质,加入少量番薯粉,搅拌后装入下端有筛眼的袋中,慢慢压迫,使米浆通过筛孔成细条状挤出,徐徐落入沸水锅中烫熟,捞起用冷水冷却后沥干,即成粉条,其白如雪,其细如丝。其食法,北方人叫“凉拌”,海南人叫“腌粉”,即在制好的米粉上加上油炸花生米、炒芝麻、豆芽、葱花、肉丝、香油、酸菜、香菜等。正因为海南粉的细,所拌的料才能入味,经拌均后其味醇香扑鼻,余味无穷。以往,海南粉是海府地区传统小吃;如今,海南粉已风靡全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南粉”。

来到海口,海南清补凉也是必须要品尝的,这是一款本地特色冰爽甜品,正宗的清补凉茶要到那些老街上才能吃到。海南清补凉主要是以红绿豆、薏米、花生、空心粉、椰肉、红枣、西瓜粒、菠萝粒、鹌鹑蛋、凉粉、椰奶等多种配料制作而成。它甜而不腻、爽滑润喉、冰凉可口,富含多种维生素、性质温和,具有下火消暑、清热解毒的功能,广受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如今海口的变化日新月异,即使每年都故地重游,我这自认的资深“老海口”对于一些新的地标性建筑、新的交通设施,也经常是一头雾水。

我们部队的宿舍以五六十年代建筑的水泥平房居多,最高的办公楼不过四层,而听老海南们讲,海南建省之前,只有七层高的海口华侨大厦是整个海口最高的建筑。随着1988年建省,海口的高楼大厦层出不穷,部队实际上已经淹没在这些高楼大厦中,不过,我到海口时恰逢建省之后房地产业的寒冬期,价格不足1000元每平方,仍少有人问津,造成烂尾楼众多。部队东门边便有一栋约30层的大厦,孤独挺立,缺门少窗,只有框架。我有时经过会奇怪地发现看似荒废的大厦二楼居然有人住并烧柴做饭,问一些老兵。老兵们叹口气说,那可不是民工,那是这座楼的开发商、曾经的大老板,因为房地产泡沫还不上贷款沦落至此,自己常说每天一睁眼就多欠银行成千上万,你看,墙角那辆瘪胎的奔驰S560也是他的,只是没钱加油。原来如此,不说别的,那车可是货真价实的豪车,唉,真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用三十年,仅过几年,国家的政策资金重新扶植海南房地产业,那栋烂尾楼重新修缮竣工出售,价格连翻几翻,昔日“不如鸡”的老总又恢复了“凤凰”的身份,那辆奔驰好长时间见不到了,估计又油满胎鼓得飞驶如风。

今天,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让海南岛成为万众瞩目的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内所有大房地产商早已蜂拥而至,来海南度假购房的外地人也是摩肩接踵、趋之若鹜,房价自是一路攀升,被炒作得直达天际,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染指。还好,海南各级政府已有相关政策出台,岛内全面禁购限购,作为普通民众,暂无条件支持。

在海口的日子里,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是徒步和单车代步。

爱上徒步行走,大概是在2000年过后的一段时间,当时部队驻地也就是地处海口市中心的大英山机场处于停运待开发的状态,偌大的空间,一时成为人们晚饭后休闲和体育运动的场所。那时,我人至而立,身体也微微有些发福,减肥瘦身成为当务之急。可能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所以选择了徒步快走这个相对温柔的锻炼方式。据说,这种方式可以燃烧脂肪,提高心肺功能效果明显。机场跑道一圈的距离大约8000米,刚开始一圈走下来,走走歇歇,气喘吁吁,需要2个小时,挺累的。我曾经想过放弃,看看日益鼓起的小肚腩,咬咬牙,坚持下去。时间天天过去,体重不断减轻,身体日渐轻盈,我也从心底喜欢上这种运动方式。后来,机场周边渐渐开始规划建设,四处沟壑坑洼,我随机应变,行走路线辐射到海口大街小巷及周边一些公园景区、海滨浴场,几年间里,北到万绿园,南到红城湖,东到白沙门,西到秀英海滩,被我走了遍。海南岛的自然风光旖旎,椰风海韵,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微风吹拂,人来人往,海口的夜生活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白天里看不到的真正的繁荣景象。

徒步行走的习惯我这些年一直坚持着,而且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拿出相当的时间步行浏览当地的社情民情、自然景观,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亲身体会到那里的精髓所在。

我骑单车主要用于上下班,或者出门办个急事,使用率总体不高,当然有时兴趣来了,脑袋一热,也有些疯狂之举。记得在假期较长的节日,我曾经骑车去过海口偏远的一些地区景点,比如位于桂林洋的中国足球队冬季训练基地,火山口地质公园,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等等。还有更有意思的经历,那时机关单位,下班后自我支配时间相对丰富,年纪相仿的同事不少,基本都是单身,无牵无挂,精力充沛,吃吃喝喝或组织个什么活动总是一呼百应。七八月份里,天气尤其潮热,吃罢晚饭,不知谁提议,咱们去假日海滩游泳吧!太好了。于是五六个人各跨坐骑,二六的、二八的,凤凰的、永久的、捷安特的,普通单车、山地车、公路赛车,一拥而出,从蓝天路出发,路途经南航路、龙昆路、滨海大道,一路向西,你追我赶,忘情处大呼小叫,好不壮观。那时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还未设立,要不,我们一定会作为群众选手参赛。当年的西海岸仍处于半原生状态,到处是开放式未加雕琢的沙滩,经过半个小时的加速骑行天色将晚,漫长的海岸线不过路边几盏路灯昏黄,我们人多势众,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个无人僻静处,单车随便一扔,甩掉外衣直冲下海,近边的海水经过一天的烈日暴晒余温依然,大家都不过瘾,于是各展泳姿争先恐后往远处游,什么蛙泳仰泳自由泳,狗刨扎猛子混合泳,千姿百态。彼时,只有我们小李同志一人,伏在岸边的水里悠闲地打着双腿,激起一层层小小的浪花。大伙喊他入深水,作为山东大汉的小李倒也诚实:我不会游泳,在岸边给你们看衣服吧。这下儿可把大家笑得差点儿呛着水,这也成了一个阶段兄弟们调侃小李的一个话题。直到几年后,我们小李同志在武汉军事经济学院深造毕业后回到部队,庄严隆重地向我们宣布:别再拿以前说事儿,我已经在武汉学会了游泳,各种泳姿已经达到国家健将的水平。我们都相信,只是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亲眼看到他的精彩表演。一岁年纪一岁心,随着年纪的增长,年少轻狂的我们早已雄心不在,许多当年疯狂的举动只能成为追忆。

如今在海南岛出行,航运、海运、动车、高速各种交通渠道完备立体,北依海口南依三亚,全岛铁路公路“田”字型基本形成。海南可是全国唯一不设高速收费站的省份,只是油价稍高而已,呵呵。

海南于1988年建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建省伊始,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汇聚,有“百万大军下海南”、“十万精英下海南”之说,听部队的老同志们讲,那时你只要能在电信局申请安装一部固话,扯到街上当公用电话使,一年也能挣个十万二十万的。我在海口的十五年间,经历了海南从阵痛期到恢复期,再到重振期。

海口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北宋。“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历史上隶属琼山县,名称沿革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琼州口等。这里有许多历史文化遗留,承载着近千年来整个海南的发展变迁。

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祠。该祠位于海口市东南,海府路和国兴大道交叉口处。五公祠称“海南第一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李德裕在唐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这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这5 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做出不少贡献。五公祠高10多米,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顶,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祠内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心情。

在五公祠东侧,有一明代所建的高楼,是祭祀苏东坡的苏公祠。祠内供奉一座石刻苏东坡像。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岛,曾在这里暂住20多天。他得知当地群众饮水困难,于是开凿了俘粟泉和洗心泉。浮粟泉甘美清冽,水面泛起小泡,状如粟粒,故名。1915年,重修苏公祠时增建了粟泉亭、洗心轩、洞酌轩,统称为琼园。苏公祠与五公祠相连,环境幽静,花木繁茂,有“圣祠叠翠”之誉。

五公祠及两侧的苏公祠、伏波祠、学圃堂、观稼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亭台楼阁连成一片,构成一组园林式建筑群,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占地近7 公顷。这里环境典雅,建筑巍峨,古木参天,花香袭人,素有“琼台胜景”之称。

而不远处海府路上龙岐村的伏波庙是伏波将军祠的原址(五公祠里的伏波祠是后由此迁入,龙岐村村民自发重建继续供奉),记录着海口最早的历史,该庙始建于北宋时期,历朝历代不断维修,祭祀的是西汉前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后伏波将军马援,二人先后平定南疆,海南岛从此归入中国版图。而今烽烟已息,山河无恙,现在的伏波将军庙,除了祭祀,还是当地百姓搓麻休闲之处,真可谓:时光斗转星移,早已换了人间。

宋代以来,海口人才辈出,其代表人物有宋代文人白玉蟾;明代思想家丘浚;著名清官海瑞;海南革命领导人冯白驹、吴克之;荣获“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的烈士李向群,等等。

海南岛的原住民是黎族,随着历史上几次岛外的大迁徙大融合,现在的海南居民由十几个民族构成。海口现有人口二百多万,当地人的体貌特征更接近于马来人种,本地方言属汉系闽南语,说来遗憾,我在这里15年,非但不会说,而且一句都听不懂,可是同办公室的一位浙江温州的同事,在大英村菜市场是可以和商贩们用本地话顺畅交流的,也许浙闽相邻,语言确有共通之处。海口是一座新兴城市,也是高度融合的杂居城市,大街上各省乡音你都有机会听到。海口人不排外,始终保持着那份原始的好客与古朴。让我评价传统的海口人,需要一分为二,女人和男人必须要分开。女人勤劳顾家、淳朴良善;男人闲散恬淡、得过且过;女人在家没有话语权,一家之主永远是男人。其实没有一点褒贬之意,如有偏颇,只当是我一家之言。

在海口,那些不上班的女人们多经营一爿小店,或是骑车挑担贩卖水果,她们对人的称呼很有意思,上些年纪的中老年妇女管我们这些半老不老的男人尊称为“阿叔”,而年轻女孩们统称我们是“大哥”,她们对你的讨价还价,总是笑脸相迎,有些言轻言重也是一笑了之,在北方可能是不行的。海口的男人们绝对有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情,“今日不管明日事”的洒脱,看看老爸茶馆便可知一二。海口的老爸茶馆没有粤式茶楼那么讲究,简陋宽敞的大堂,普通的木桌木椅,平价亲民的消费,这是海口慢节奏、好休闲的代表去处。有人说海口男人是最幸福的,老爸茶馆整日人声鼎沸,几个人点上一壶茶,翻阅一份报,讨论世情交流彩票,就这么优哉游哉坐上一整天的生活情调,俨然成了海口既显眼又特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然,如今的海口已经成为名扬中外的旅游经济城市,大气包容,天南海北汇集于此,全体市民团结协作,共建新海口,原来那些不良的民俗糟粕正在被一步步摒弃。

如果想亲身体验老海口的旧时风情和生活场景,我推荐你去骑楼老街。海口骑楼老街有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海口骑楼老街成功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骑楼作为海口主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物、经济和审美价值。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外表乍看斑驳老旧,仔细欣赏时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尽显时代的沧桑,记载着昔日繁华。如今的骑楼老街整修有条,遗风古拙,仍以老民居为依托,店铺林立,经营着些传统小生意,百天里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晚来霓虹闪烁,五彩流苏,现代与旧时交融,风景无限。

这,便是海口留给我温暖而柔软的记忆,纵然离开这座城整整八年的时间,但思念没有一丝消减,一个画面,一段文字,一句语言,都会让我浮想联翩。海口,那一方魂牵梦绕的热土,每时每刻都让我,身未动,心已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36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