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打工者的诗歌与行囊里的斯文

打工者的诗歌与行囊里的斯文

打工者的诗歌

行囊里的斯文

在返乡打工者的行囊里,放上一本温暖的好书

钱江晚报全民阅读周刊携手全国11家出版社为写作喝彩

一周之前,我不知道这座城市有一群劳作着的诗人,他们叫郭祥勤、潘云华、伍来福……如同一个多月前,我不知道湖北某个小村有位诗人叫余秀华。

其实无论知道与否,郭祥勤们依旧在这座城市劳作着——或行走在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或在固定的公交线路上奔忙,或驾一辆电瓶车奔走于杭州市中心与勾庄的住处之间。如同余秀华,叼着烟,喂着兔子,过着一如既往的农妇生活。

写诗,向来与身份无关。而以诗歌释放心灵,也向来不被外界牵绊。

然而,仍不可否认,余秀华的走红,改变了她的生活,当兔子在一波波惊扰中死去之后,她在2015年2月出了两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与《摇摇晃晃的人间》。

余秀华是幸运的,而同样幸运的其实是我们围看在四周的人。这个时代的无孔不入,让我们得以见证小村中这位诗人对字句的拿捏,对生活的体察,以及她所独有的不屈。

她该被拿去所有的标签,只是被看作一位诗人。

在因余秀华而起的诗歌余波里,我们试图走近另一个我们身边的诗人群体——打工诗人。其实,他们写作时也只该被称为诗人。

羊年在即,诗人们隐匿在守候与返乡的人群中——

38岁的潘云华,在杭州18年,他从送水工到水电工到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他用才华、坚持与对这个城市的热爱,一点点改变生活。

52岁的郭祥勤,在杭州10年,他开公交车,开送货车,又开公交车。生活看似没有变化,但他其实一直保有并享受着朴实的守候,即使年过半百,依旧会在七夕给妻子写一首诗,想起那些文字,便红了脸。

49岁的伍来福,在杭州10年,在前往桂林的火车上,他想列车上少一些人在玩手机、聊天、睡觉,他甚至故意遗落一本书,“希望下一位乘客能够把它拾起来,并懂得去阅读与珍惜”。

他们的坚韧、专注与关注,让很多人羞赧。他们身上又有时代的千丝万缕——有着“三千里外的乡愁”,又想“在此终老下去……”

而他们最为人敬重之处,是依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打工诗人,不因打工而自贬也不因写诗而自傲,他们只是对一种生活独有体验的诗人,无他。

如同余秀华所说——“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问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沉潜于他们的生活,会发现,在这座城市,那个劳作着的诗人是一个个余秀华。他们写过,并将持续写下去,他们观察外界与内心,又不被外界干扰。而生活的改变则在自然而然之间。

郭祥勤、潘云华、伍来福以写诗来表达自我,他们背后的人群则是他们的第一批读者。为了向奉献于这座城市的人表达敬意,2月6日,钱江晚报全民阅读周刊在杭州火车东站,携手全国11家出版社,为从杭州出发的打工者的行囊里,放上一本温暖的好书。在异乡辛劳了一年,归乡的路上,有流动的斯文,书香作伴好还乡。

好书装入行囊,归途因阅读略显不同。

如此,生活的姿态也可以是昂扬的,即使辛劳,也可以安详地向往。

本报记者 孙雯

B1-B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34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