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的三大考向---句子理解句子赏析句段的作用

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的三大考向---句子理解句子赏析句段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三大考试方向:考向一----句子理解 考向二----句子赏析 考向三----句段的作用

(一)考向一 句子理解/理解句子含义

1.所谓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是指句子的表层含义和句子的深层含义(语境意思)。

联系上下文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合理推断词句含义。

2.常见题型: 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

② 结合上文,体会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③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 说说它的深层含义。

3. 温故知新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①谈一谈你对“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理解。

(《故乡》)

关键词: 我们 厚障壁 可悲

理解:我知道我和闰土之间有了很深的隔膜,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闰土已不再和我以“哥弟”相称,我感到十分悲哀。(3分)

②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鲁迅《故乡》

文中划线的词“看不见的高墙”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③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划线句子如何理解?

句中的“路”既指地上的路,也指人生之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为之奋斗去实践,希望就无谓无了.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4.中考常设题的句子类型:

描写人物言行,揭示内心、表现情感的句子

揭示文章主旨,蕴含哲理、言简意丰的句子

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形象、含蓄委婉的句子

5.归纳 理解句子的含义解题思路

一标:在原文中标明问题出处

二抓:抓关键词语: 重点 ------代词、名词\\形容词、动词\\ 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具体解释“为什么”并还原本意

三联系:联系语境 联系主旨 联系生活实际

四组织:将疏通好的句子,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

6.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有以下方法可循:

(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2)、咬文嚼字,以点带面

(3)、借助修辞,揭示寓意(4)、联系背景,思考意图

试题研究《杏花如雪》

两年前的春天,我对面一楼的房子易主。新主人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她们娘儿俩住进之后,一天到晚脚不拾闲地忙乎,主要在收拾屋子。上一家的主人有些邋遢,弄得屋子凌乱不堪。收拾完屋子,她们又马不停蹄地收拾院子。一楼的住户前面都有一个朝阳的小院,一般人家种些花草或蔬菜,收拾得干净利索,既美观又实用。这个院子却和屋子一样凌乱,懒人有懒办法,为了遮掩屋子的凌乱,搭了木架子,种了一架藤蔓式的植物,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起码夏秋两季绿叶密不透风,从窗台爬满房檐,根本看不见屋子的模样。院子里,杂草丛生,冬天,几只野猫在那里猫冬。把屋子和院子收拾利索之后,娘儿俩买来了三棵小树。汽车把树拉来,工人把树扛到院里,和娘儿俩一起把树种下。正是春天花红柳绿的时候,小树的枝叶葱茏,绿得格外清新,给小院一下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枝叶摇曳在窗前和门前,屋子也显得神清气爽。

  几乎每天下楼,我都会和这娘儿俩打照面。彼此寒暄之后,渐渐熟络了起来。我问她们这种的是什么树?她们告诉我是杏树。我吃过杏,从来没见过杏树。或许见过,但并不认识。我知道杏树开白花,但梨树也开白花,山桃最初开出的小花也是白色的。分不清这三种树,闲聊时候,便好奇地请教她们娘儿俩。

  母亲长得有点儿像演员张凯丽,大脸膛,慈眉善目,脾气柔顺,很耐心地告诉我:山桃开花早,这三种树,山桃最先开。然后,杏花才开;最后,梨花才开。梨花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开的。你分清这前后的次序,就好分辨了。女儿性子急,对我说:等明年,春天这三棵杏树开花了,你看看,不就知道了嘛!母亲笑着指责女儿:看你这孩子!哪儿有这么跟大人说话的。

  我依然好奇,母亲怎么知道这么多,分得清桃杏梨花的。

  母亲对我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原来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女儿抢过母亲的话说:是我姥姥种的,种了好多棵,结的大白杏,可好吃呢!母亲望着女儿,又笑了起来。

  她们娘儿俩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来了一辆宝马小汽车,从车上下来一个男人,像是女孩的父亲,帮她们从屋子里扛出行李等好多东西,锁上了大门,像是要离开的样子。

  我很奇怪,刚买了房子,住了才两个多月,就要走。不住了吗?那买的房子是为了投资吗?如果是为了投资,人又不住,一般不会花那么多钱在房前种树呀,是为了给房子增值吗?

  我走过去,问母亲:你这是要去哪儿啊?

  母亲告诉我:我家住沈阳,这不,孩子他爸爸来接我们回去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了,家里也需要照顾。

  我又问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说:明年,明年开春就回来,带我妈一起回来,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给我妈住的。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我爸爸前不久去世了,就剩下老太太一个人,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孩子她爸爸说到沈阳住,我就对孩子他爸爸说,这些年,你做生意挣了钱,不差这点儿钱,老太太就想去北京,就满足老太太的愿望吧!到时候,我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孩子他爸爸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一起陪陪老太太。

  她说着,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孩子他爸爸,他搂着女儿,偷偷地笑。

  这不,老太太稀罕老家门前的杏树,我特意先来北京买房,把杏树顺便也种上,明年,老太太来的时候,就能看见杏花开了!

  听了她的这一番话,我的心里挺感动,难得有这样孝顺贴心的孩子。当然,也得有钱,如今在北京买一套房,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撑,老太太再美好的愿望、女儿再孝敬的心意,都是白搭。还得说了,有钱的主儿多了,也得舍得给老人花钱,老人的愿望,才不会是海市蜃楼,空梦一场。

  我不由得冲她,也冲她的男人竖起了大拇哥。

  明年见!她钻进小车,冲我挥挥手,汽车扬尘而去。第二年的春天,她家门前的三棵杏树都开花了。别看杏树长得都不高,开出的花却密密实实的,非常繁茂。我仔细看杏花,和山桃,和梨花,都是五瓣,都是白色,还是分不清它们,好像它们是一母同生的三胞姊妹。

  可是,这家人都没有来。杏花落了一地,厚厚一层,洁白如雪。房门还是紧锁着。

  今年的春天,杏花又开了,又落了一地,洁白如雪。依然没有看到这家人来。这让我有些奇怪,怎么说好了,一连两年都没有来呢?也可能是她还远远不到退休的年龄,办不成退休的手续;或者是孩子她爸爸的生意忙,脱不开身。反正房子是先买下了,重头戏先有了,早一年,晚一年,都不是紧要的事。

  家里人嘲笑我是闲吃萝卜淡操心,人家的老太太来不来的,肯定有人家的原因。可是,只要一想起不仅能够为自己的母亲买下北京那么贵的房子,还能够为自己的母亲种下钟情的三棵杏树,这样的女人,真不是一般的女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这样的。心里便总有些挂念,真想见见这位怎么就这么有福气的老太太。

  一地杏花,那么的厚,被风也一点点地吹干净了。叶子长出来了,先小后大,先红后绿,三棵杏树换装了,似乎不急了,静静地等候着来年春天再开花的时候迎接主人。

  清明到了,梨花一片雪,替班一样,接替了杏花,用几乎同样的容颜装扮着这个渐行渐远的春天。对面一楼那座房子还是空着,长满绿叶的杏树,寂寞无主,摇曳在门前和窗前。

  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我忽然看见对面一楼房子的灯亮了。主人回来了。尽管没有赶上杏花盛开,毕竟还是回来了。忽然,心里高兴起来,为那个孝顺的女人,为那个从未见过面的老太太。

  第二天上午,我在院子里看见了那个女人,触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

  她有些伤感地告诉我,这次来北京,是要把房子卖了。母亲不来住了,房子没有意义了。

  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的结尾句“房子卖了,三颗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的理解。

参考答案:老太太虽然没有住进开满杏花的房子,但是文中“母亲”的孝心并没有随着房子的易主而消失,代表孝心的三棵杏树永远留在了院子里,留给了房子的下一位主人,也将孝心传承给了房子的下一位主人,表达 了作者对文中“母亲”的赞颂。

考向二 句子赏析

题型: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试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3.文章A、B 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简要赏析。

方法指导: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5.从句式特点角度赏析句子。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试题研究《瓦》:

当炊烟蜿蜒爬上房瓦时,我已不再觉得那是简单的瓦,瓦在椽上安身立命,那时候,瓦像一个朴素的美人,静静地躺在房檐上,等待夕阳给它化一个美美的妆。

夕阳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总是能恰如其分地给大地上的屋子涂染色彩。傍晚,褐黑的瓦身上,像渡了一层金光,变得灵动起来。捏一片黑瓦在手里,沉甸甸的,瓦不光是黑泥混合的薄片,而是遮风避雨的物具。在太阳下,这些物具带有灵性。

在农村,老房子都是瓦屋,墙基泥土打制,屋顶黑瓦吊顶,每当雨水倾泻而下,人在屋子里能听到“彭、彭”的敲打声。那声音极好听,夏天的晚上,这样的声音更加明显,我很多时候就是枕着雨打瓦的声儿睡着的。

大了大了,家家建了楼房,都是水泥浇灌而成,瓦屋渐渐少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人对瓦房的怀念油然而生。人成长到一定年纪,总会对过去的东西念念不忘。回不去的童年,人只能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伏案写作,浸润其中,让文字带你重新住一次瓦屋。在夏天的雨夜,听瓦沟里潺潺的流水声。

瓦上房时是黑的,尾随岁月的更迭,风吹雨打太阳晒,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经年累月,瓦终究还是变了颜色,成了清幽幽的青瓦,猛地一看,像刷了一层油漆。瓦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雨水的洗刷才算够?就像人,一生究竟要承受多少磨难才算够呢?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事物,包括人。岁月的吻痕总是愿意爬附在屋瓦上,把它侵蚀,让它慢慢变老。从远处看,房子像一本读不完的书,瓦就一页一页地盖在楞条上,一块跟着一块,井然有序,只有这样,雨才不会滴漏。

炊烟在乡村是常客,当炊烟飘上去蹲在瓦上,瓦便活了。瓦有了呼吸,雨水就进不来,一年四季,不用愁房子漏雨。瓦房是最好住的,虽然看起来不美,但是实用,典型的冬暖夏凉。

晚上,当月儿从云层溢出来滴落在瓦上,瓦就是天空,瓦又得到一次重生。我躺在床上看着瓦顶,有时能听见月光落在瓦上的声音,润生生的。月光洞穿瓦,一直飘下来,落进梦里。

炊烟总是和瓦联系在一起,不仅颜色相像,带给人的感觉也是几乎一致,于时光深处,延伸出家乡的温暖,延伸出母亲的爱。

童年的梦中,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雨声,常常是从长着瓦楞草的深深的瓦沟里流下而顺屋沿滴落的。今夜雨从瓦上起,雨笔直的下了一夜,打在窗台遮阳的瓦楞上,紧一阵、慢一阵,撩起人无尽的思绪。我还清晰记得,小时候经常爬到瓦楞上坐着吹风晒太阳,洁白的鸽子扇着翅膀在我眼前飞来飞去,十分欢快。有时候,我会站在瓦楞上撒尿,母亲看见了,劈头盖脸一通骂,我便吓得溜下房顶。这也正应了那句民间流传的古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看来,不无道理。在乡间,人对住宅是十分尊敬的,对瓦也是十分敬畏的,首先那些瓦是人混合厚重的泥一片一片烧制而成,里面有烧瓦人的汗水和心血,带有地气;其次,瓦为人遮风避雨,带给人温暖。晚上没事就躺在屋顶赏月亮,好几次被突然袭击的雨打湿。天晴时,人躺在屋顶,或者直立在上面行走,嘴里咀嚼一根瓦沟长出来的甜茅草,目光越过村庄,与流转变换的白云一起打发时光。那一时段,是人生极为惬意的时候了。

乡下谁家生小孩取名字时,都得在瓦上置两个鸡蛋,挂两根红线,在红线中间写上一个大大的“王”,找一条舒缓的溪流,让瓦顺着河流飘走。在乡村,一片瓦就是一片天空。因为有了瓦才有了房子,有了房子,农民才有了家。而那些锻造瓦的人,也是依靠瓦存活。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岁月的吻痕总是愿意爬附在屋瓦把它侵蚀,让它慢慢变老。

参考答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岁月的更迭使瓦受到侵蚀,表现出作者对瓦的怀念,对瓦被侵蚀的伤感,以及想挽留而不可得的惋惜之情。

考向三 句段 的作用

题型:1.文中画线句对.....进行了具体描述,这在行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2.第几段在文中有作用?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1.根据句段的位置分析句段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尾的段落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章中间部分的句段的作用则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的作用。

(1)句段在开头:结构上...... 内容上.....

(2)句段在中间:结构上...... 内容上.....

(3)句段在结尾:结构上...... 内容上.....

2.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要把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例如,《背影》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句,它既回扣了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结构上),也写出了父爱在作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之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内容上)。

题型2: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答题指导:根据题干中所提供的关键词,明确命题者的意图,然后结合选文内容进行仔细地推敲,然后从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或段落。

题型3:根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答题技巧:(1)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对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到位,使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连贯,符合文章的原意;(2)对文段的概括要做到全面、准确,所补写的句子能与文段相对应;(3)注意语言的表达形式,按照上句或下句修辞与结构去写,做到语言流畅,语意明确

2根据句段的不同特点分析句子的作用。(1)诗句(2)名人名言(3)谚语(4)俗语(5)流行歌曲

统编七下《邓稼先》“思考探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

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 , 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330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