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7月15日是入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的炎热刚刚褪去,凉风徐徐而入,与中秋不同的是,夜已凉如水。
中元节是道教的名称,道教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意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消灾。
相传这三个官员的出生日期是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所以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是元宵节。
这一天不仅是民间俗称的鬼节、石鼓,也是佛教的盆兰盆节。
中元节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来源,我们的历史和未来的方向: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不要失去善良,不要辜负我们的青春。
1
慎终追远,不忘先祖
老人们都说,中元节那天,地方官员会打开地狱之门,让逝去的亲人回家,再放一轮烟火,再过一个月圆之夜。
因此,为了缅怀先人,祭祀地方官员,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烧纸,点灯为死者指明回家的路。
祭拜祖先时,要将祖先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敬地放在专门的供品桌上,除供品外,还要向祖先汇报自己今年的言行,以保其平安幸福。
其实,祭祖跟迷信不迷信没有关系,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根,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按照这两句话诞生了,历史悠久,海纳百川。
中冬祭祖是完美孝道方式的体现。"心生万物法",以一颗虔诚的心,感恩祖先的心来祭拜祖先,将对黄泉和那个世界下的亲人的依恋和思念分享给他们,使人类世界和月亮一样完整的另一个空间程度。
焚香悠悠凌空而去,思绪缥缈随风也。这是活着的人对逝者的思念和留恋,这是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慰藉。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理解,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直到今天。
曾子说:当你小心翼翼地追求远方时,人民的美德就会回到厚重的地方。送父母到死,你应该做所有的仪式和悲伤,崇拜你的祖先,你应该真诚地尊重和记住他们,这样人民的习俗自然是简单和诚实的。
人生就像一棵树,祖先是根,父母是树干,我们是树上的果实,我们和父母、祖先永远是一个整体。
如果只注重形式,甚至制造迷信,那是一文不值的;如果明白了真正的用意,明白了根本的道理,对世代相传的好家风寄予厚望,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孝道不仅是每年祭祖日应该举行的仪式,更应该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时时刻刻为父母着想,尽一切努力让父母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斯人已逝,生者常思,我们最重要的是眼前人。
2
懂得敬畏,不失良善
鬼节不是迷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它仍然有意义。
荀子曾说:君子思文学,小人思上帝,思文学则吉,思上帝则凶。
君子把鬼神说看成是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说成是灵异的迷信,把文化看成是好事是好事,把迷信看成坏事是坏事。
《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事,天在看》对于中国人来说,鬼神是敬畏的,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作为。
许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是因为他们没有一点恐惧,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能做。
有了这份敬畏,我们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善待他人。
明代大学者方小儒说:善于恐惧的人,身心要正直,言辞要规范,纠正要制止,偶尔还要逾矩,不能安分守己。
朱熹说,君子之心,无时无刻不充满敬畏,只有时刻保持敬畏、尊重和谦卑,我们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成长,当敬畏之情升起,我们才不会失去自己的善良,才能成为君子。
不失善,也就是与人相处、做事,保持了真诚和善念,就像蜡烛一样,时不时地照在自己身上,给别人带来光明。
周国平说过,有些敬畏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不亵渎的。
仲冬节,让人重拾敬畏之心;懂得敬畏,自然不失善良。
3
把握当下,不负韶华
在纪念和哀悼中,学会坦然面对死亡,珍惜当下,是中元节最大的意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以为岁月遥远,来日方长;总以为我们还很年轻,可以肆无忌惮的挥霍时间;总以为有些事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任性的拖延时间;总以为一切来得及,因为未来还很遥远。
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诫道:过去的心高不可攀,现在的心高不可攀,未来的心高不可攀。
不要总以为未来很长,不要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变幻莫测的明天上,最珍贵、最实时的把握就是当下。
有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懂得珍惜,就已经成了旧物;有很多人,还没来得及用心,就已经成了老朋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父母不等".后悔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但是一次又一次后悔的抱怨是没有用的"我知道该怎么做","那一次"已经过去了,你想念的人已经离开了你。
不虚度每一天,做最好的自己每一天每一刻;珍惜现在拥有的,不辜负现在的生活,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余生很贵,希望我们能不忘先人,不失良善,把握当下,不负青春,这才是中元节的真正意义。
※本文由静波国学原创作者耿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