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选择重于努力,抉择决定荣辱,我们又当如何自处?

选择重于努力,抉择决定荣辱,我们又当如何自处?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左传》

【译文】使军民懂得耻辱,教他们学会作战,为的就是杀敌。

​公元前 638 年,宋、楚两军在泓水大战。当楚国军队尚未全部渡过泓水之际,宋国的司马子鱼劝宋襄公抓住这一战机攻打楚军,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但宋襄公坚持要以仁义取胜,不依托险阻阻击敌人。不攻打没摆好阵势的敌人。司马子鱼针对襄公的这些迂腐阔论,明确指出作战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歼灭敌人,在战场上同敌人讲仁义、讲慈悲就是白白等着挨打。但宋襄公没有采纳司马子鱼的正确意见,一意孤行,终于被打得大败,失去了争霸中原的机会。

选择重于努力,抉择决定荣辱,我们又当如何自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所有这些,也都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相互关系。战胜日本是少不了这种主观指导的。”

&34;,这是一条既浅显而又深刻的真理,谁要是在战场上违背了这条真理,他必然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给后人留下了“不鼓不成列”的迂腐笑话。透过泓水之战,我们也看到,因不同的抉择,会决定了一生的荣辱。

选择重于努力,抉择决定荣辱,我们又当如何自处?

这一点,从 13 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的命运中可以窥见一斑。我们先看一个清单:1922 年陈公博脱党,1923 年李达脱党, 1924 年李汉俊脱党,1924 年周佛海脱党,1927 年包惠僧脱党,1930 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历史给了所有人同样的命题,但是不同的人交出了不同的答卷。13 人中脱党和被党开除的有 7 人,半数以上出了问题,其中陈公博和周佛海还当了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而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公开与党中央分裂,最后沦为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鹰犬。加上牺牲的 4 人,最终有且仅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位一大代表在新中国成立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开国大典。可见,人总是变化的,有的人淬炼得愈加坚韧,而有的人则选择了逃离、叛变。不同抉择的结果,是面临不同的荣辱。

选择重于努力,抉择决定荣辱,我们又当如何自处?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写到,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此后,人生大不相同。

既然,选择重于努力,抉择决定荣辱,我们又当如何自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15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