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地有踩高跷的传统,一过大年初十,村里的人就开始准备元宵花会了,组织人员排练,场面十分宏观。
几十人在排练,上百人在围观,高跷队、鼓乐队、花车队等,一遍一遍地练,一次一次地演。
小伙子们踩高跷,年纪大些的或是敲锣打鼓,或是推花车、坐压竿。
这里需要特别提的就是,我们村当时有一位80岁的老人叫韩风珍,也跟着年轻人一样练踩高跷、坐压竿。
他的事迹还上了我们当时的报纸呢!
到正月十五这天,正式花会开始了。
除了本村的大人小孩,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也都慕名而来。
一大早,村里的场上就挤满了人,场上的、垛上的、土堆上的、树上的,人山人海;大人驮着小孩、年轻人扶着老年人、小媳妇搀着老婆婆,拿着糖葫芦、磕着瓜子,小孩们则边走边朝地下扔着摔炮,跑着、闹着、笑着,好不热闹;卖灯笼的、卖蜡烛的、卖各种各样小吃和玩具的,应有尽有。
随着锣鼓点的节奏,踩高跷的人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脚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随着锣鼓点的节奏做着各种舞蹈动作;压竿是两个人抬着一根约十五六公分粗、八九米长的竹竿,坐压竿的人扮成县官的样子,骑在竹竿上表演各种滑稽动作,跟坐轿似的,但比坐轿可难多了,全靠两腿的夹劲和自身的平衡能力,一不留神就从一米多的竹竿上摔下来了。
花会表演从场上表演完后,就开始绕着村子转一大圈,街道两边都挤满了人,撵着看热闹。
什么蛤蟆衔泥、扑蝴蝶、翻桌子、抬压杆等,花样可多了,看得两眼都不够用。
晚上,我们又相约到邻村去看烟花。在去邻村的路上,人非常多,一拨接一拨,说笑着、打闹着、追跑着,小孩们则挑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跟赶集似的,个个脸上都挂着笑容。
来到邻村场上,人非常多,挤得水泄不通。
等到开始放烟花了,呵,那些烟花真叫一个好看,有的你天宫的天女散花、有的像瀑布飞流直下,还有的像直冲云霄的大火箭;有的烟花在空中爆炸,炸出朵朵小花,一闪一闪的,像一串串神灯,慢慢地飘向远方。
有的烟花在空中变换着不同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照亮整个天空。
还有的烟花到空中后,变出了许多种图案,让人联想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好像来到了天宫,进入了梦幻般的世界。
简直美极了,棒极了。
元宵节,我们还有一个习俗非常难忘,那就是烤火、骑马、踩麦根。
正月十六早晨,我们都要在各自的大门前点一堆火,一家人围在火堆周围烤火,篝火中还要放一些柏树枝,俗称“烤百病儿”,有的放几个灯盏,烤熟了吃,也有调皮的小孩会偷偷地向火堆里扔个小炮吓人。
一个街道的人来回串着烤,在自家门前烤一会儿,再到其他家门前烤一会儿。
有些老年人还会边烤边念叨:“烤烤腿、腿不疼,烤烤腰、腰不疼”“前烤烤,后燎燎,出门拾个大元宝。
”有些孩子躺在被窝里,妈妈们就将棉衣拿出来上下前后烤一遍,说这样孩子穿上不得病。
与此同时,村里一些小伙子们就悄悄地到生产队的马棚里去了,先占上一匹马,拉出去在村边骑上两圈。
去得晚的年轻人,没有马了,牛、驴,不管是啥,有啥算啥,几个人一拨,来回骑着撒欢。
说这是过完年了,“假期”结束了,让牲口也出来溜溜脚,活动活动筋骨,准备下地干活了。
在我们家乡有“踩麦根,不生病”之说,所以,每到正月十六烤完火后,大姑娘小媳妇们便仨仨俩俩地结伴去地里踩麦根。
男人们也去,但在我印象中女人们居多。
远远望去,在一眼望不到边、绿油油的麦田里,一队队人群有序地沿着麦拢走着,场面很是壮观。
每个人都是小心翼翼地走着,只踩麦根,恐怕把麦苗踩坏了。
那时听大人说,踩麦根利于开春后小麦分蘖,便于麦苗成长,也有期盼丰收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踩麦根不得病。
这也只是大家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不管怎么说,儿时元宵节还是十分快乐的,尽管吃的不如现在好、穿的不如现在好,玩具也不如现在多,但那时过年的心劲比现在大,年味也浓。
怀念那个年代。
语录网网友观点:有人问什么是灯盏,灯盏就是把用黏面做的灯台一样的面敦,倒上香油点着,就叫灯盏。
正月十五晚上点灯盏,正月十六早上,烤火时放到火堆里烧熟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