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诗经周南桃夭全集,人面桃花相映红山青花欲燃,周南·桃夭,三生三世十里依旧笑春风

诗经周南桃夭全集,人面桃花相映红山青花欲燃,周南·桃夭,三生三世十里依旧笑春风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郎有意,卿叶蓁[zhēn],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对新人多么由衷的赞叹啊,也是对美丽的可人儿真切的祝福

古时候的观念不同,不能像今天这样直接夸奖新娘漂亮、祝她早生贵子,古时候是不准这样说的,主持人就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

全诗分为三章,借着对桃树的花、果、叶子的描绘,把祝福和赞美之意,表达得既含蓄又到位。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3.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第一章是说这个漂亮的新娘会使家庭兴旺发达:你看这棵生命力正旺的桃树,容光焕发,满树红花好像耀眼的火焰,预示着这位美丽的新娘,会让她的夫家很快兴盛起来——多办几个大生意,多多发财。

“夭夭”是“少壮貌”;灼灼者火焰之耀眼也;“华”就是花,因为“花”字出现得较晚,之前都是用“华”来表示。

“之子”是“这个女子”。

之者,此也;“子”在古代男女都适用。

“于归”就是出嫁。

古人认为女子早晚要嫁到她夫家去,那边才是她的归宿,所以女子出嫁就叫“于归”。

宜者,适合也;这个“室家”就是“家室”,把词序反过来,是为了押韵。

刚才说了女子的漂亮,但是光说漂亮是不够的,因为古代对婚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希望,就是传宗接代。

女子不但要漂亮,还要多生男娃娃。

所以第二章就说桃树的果实了:“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蕡读音fén,蕡者,大也;“实”指桃子的果实。

民间说“桃三李四杏八年”,桃树是果树中挂果最快的。

这是祝福新娘,明年就生个胖娃娃。

说了花,说了果,最后一章又说叶子,实际就是说的吉祥话:“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佩服古人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因为这首诗的描写顺序,非常符合桃树的生长长规律。

桃树开花的时候,基本上还没有叶子;桃花谢了以后,才开始出叶子、挂果子;要等到把桃子摘完以后,桃树才会长出浓密的叶子。

蓁蓁者,茂盛也。

“其叶蓁蓁”就预示着这个媳妇会让这户人家人丁兴旺,将来儿孙满堂。

这当然是古人生活观念的反映,和现代的观念有所不同,今天要是娃娃一大堆,父母恐怕就要发愁了。

“宜其家人”是为了和“其叶蓁蓁”押韵,便于吟诵。

这首诗很有创造性,它是中国第一首用桃花比喻美女的诗。

后来唐代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是从这里来的。还有杜甫写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也是借鉴了这首诗的“灼灼其华”。

《诗经》原来不叫“诗经”,在最早的时候,就叫“诗”。

当我们说“诗言志”的时候,“诗”是专有所指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中的这些作品。

因为这些诗最早有很多,经过多次编辑、删减,才成为“诗三百”,就是现在流传的《毛诗》三百零五篇,它是由孔夫子整理、润色,编出来教授弟子的。

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汉朝的官方利用“诗三百”来贯彻它自己的意识形态,就把它称之为“经”——经者,常也,意即永恒不变的道理——就是由官方把它定为讲大道理的经典。

“诗经”由此得名。

从这个时候开始,汉儒——就是汉代的那些经师们,就支配了《诗经》的解释权。

汉代的这些经师,包括很有名的郑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讲诗的时候,不是首先把诗当作诗,而是当作一种意识形态,当作一种推行礼教的手段,给诗附加了很多解释,而那些解释不是这些诗本身的内容。

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宋代。

以朱熹为首的宋代儒生们,虽然对汉代的一些解释做出了修正,但他们仍然没有跳出利用诗歌来推行教化的这个框框,因此仍然忽略了诗的本意,尤其是朱熹,他把很多一般的爱情诗都认为是“淫乱之作”。

所以,宋儒们的解释很多也是不可取的。

在秦始皇时代不是曾经焚书吗,这些——诗是怎么传下来的呢?

有些东西,是杀不死、烧不掉的。

而且,诗歌还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背诵,能够吟唱,你把写在竹简上、木条上的烧了,它还可以记在脑袋里面。

汉初甚至有一个叫“伏生”的老大爷,济南人,九十多岁了,还可以用古音背诵《尚书》,汉朝政府就派人去请他教授,然后记录下来。

《诗》不仅可以背诵,也还有一些底稿被人们偷偷保留下来,秦朝亡了以后,到了汉代,政府一鼓励献书,各地都有人把自家原来悄悄藏起来的书拿出来了。

最初被献出来的《诗经》,就是齐、鲁、韩三家偷偷收藏的版本,它们系统不同,互有出入,而且解释也不同。

后来出现得最晚的,是北海郡太守毛亨拿出来的版本,大概他是根据他的家族中流传下来的版本整理的,这个版本就被称为“毛诗”。

后来大家开会鉴定,把四个版本的诗一比较,发现最好的版本就是“毛诗”,所以今天我们读的《诗经》三百零五篇,固然都是孔夫子修订过、删改过的,但是这个版本是毛亨的版本,也就是我们后来通称的“毛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z202205201118272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