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近,又到吃螃蟹的季节。螃蟹虽然横行无忌,但是自古歌咏螃蟹的诗词也颇不少,同时还有画家喜欢画螃蟹,特别著名的就是齐白石老爷子。
最近临摹齐老爷子的《螃蟹图》,体会到老爷子画画的奥妙,五只螃蟹有三种墨色,浓淡不一,且各具形态,主要表现为头的方向不一样,四爪的长短,曲张不一样。虽然螃蟹只是在纸上,却能感觉到动态。也许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吧,默写出来的东西却有着神韵动感和灵气。
螃蟹的壳子用墨色三笔而成,完全没有雕琢之痕迹,一只螃蟹画出来几笔是有数量可考证的,笔墨浑然天成,可见功力的非凡,难怪西方艺术家也会感叹。简单而传神,符合中国哲学大师老子大道至简的理论。
螃蟹诗
作螃蟹诗的人很多,其中喜欢李自成的咏蟹词,这是经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考证的,是李自成读书时候,老师让学生吃螃蟹,然后作诗,李自成写的。
一身甲冑肆横行,满腹元黄未易评。
惯向秋畦私窃谷,偏于夜簖暗偷营。
双螯恰似钢叉举,八股浑如宝剑擎。
只怕钓鳌人设饵,捉将沸釜送残生。
这首诗,一二句写螃蟹之态,螃蟹有着一身如同铠甲的壳而肆意横行,腹中似乎有渊博的内涵。
三四句写螃蟹的日常习性,常常去秋天的地里偷窃谷物,偏爱在晚上悄悄的偷窃营地。
五六句写了其态的威武,两个钳子如同举起的钢叉,八只腿如同擎天的宝剑。
最后两句,写了螃蟹的结局,只害怕被钓鳖人设下鱼饵,把它捉起来送到煮沸的锅中了结它。
李自成农民领袖颇有文采有霸气。好像还有淡淡的隐喻在里面。能写成这样的诗词,也很不简单了。
另外唐诗人皮日休的咏蟹词。
《咏蟹》
未游沧海早知名,
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
海龙王处也横行。
这首诗词也很有气魄,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此诗作于唐末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
螃蟹,素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皮日休在《咏蟹》中却赋以蟹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在这首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
皮日休的这首诗中有反抗之意。
丁公默送蝤蛑(yóu móu)
苏轼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
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一二句"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这两句写蝤蛑之大。梭子蟹是蟹类中之大者,比河蟹大得多。为了说明蝤蛑之大,先说溪蟹之小,小溪小沟里的石蟹,是路人常常见到的,它形体很小,小得像一枚钱币。
然而,蝤蛑煮熟了,端上桌,它屈曲着,犹如一只赤玉的盘子。
三四句"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写蝤蛑之美。打开蝤蛑的背壳,澄黄澄黄的,此时酒兴就来了;斫出大螯的肉,雪白雪白的,此时饭量就增加了。
五六句"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是写蝤蛑之名。
南蛮之地,沿海一带,海汇万类,品种繁多,然而,对于蝤蛑这一款,却早就知道了,是一种珍品,是一种佳肴,如今品尝,名不虚传,的确为一款美味。
这一天吃蝤蛑,下着怪雨,刮着腥风,入坐的时候感到了一种寒意,在如此季节和气候里,对这一餐留下了尤其难忘的印象。
主观感受是:以前闻名久,现在印象深。
从又一个侧面夸赞了蝤蛑。
七八句"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写诗人之馋。
诗人苏轼与丁公默,同科进土,友谊甚笃,又沾亲带故,交情更深,诗作往还本是平常之事。
这次,苏轼寄诗丁公默,丁却送来了蝤蛑,于是,诙谐幽默的苏轼竞说成了由于自己的"馋",是用"诗"换来了"蝤蛑"。
苏轼走南闯北、奔东跑西,吃过不少方物,很多是他激赏的,比如江瑶柱、河豚鱼之类,却从未用过"馋"字,唯对蝤蛑,竟自称馋太守、以诗换蝤蛑,可见,苏轼对蝤蛑之大、之美,食蟹之乐、之趣,倍加青睐,给予一份特别的评价。
这里举例螃蟹诗词,希望读者也能贡献一二,给螃蟹诗词家族增加点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