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描写郭沫若的句子,用一句话来评价郭沫若?

描写郭沫若的句子,用一句话来评价郭沫若?

郭沫若是杰出的学者,文学家,新诗的奠基人,唯物主义历史学派的开创者,甲骨文研究四大家之一,文化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郭沫若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作者:毛泽东

创作年代:1961年11月17日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词语注释

⑴一从:自从。

⑵精生白骨堆:指的是白骨精。《西游记》中说白骨精是从白骨堆衍生出来的。

⑶僧是愚氓犹可训:僧指的是唐三藏,或者称作唐僧。此句的意思是:唐僧是个愚蠢的人但是还能教育争取。愚氓(yú méng):是蠢人的意思,这里指受迷惑的糊涂人。训:教育,争取。

⑷鬼蜮(guǐ yù):鬼怪。蜮:传说是一种害人的妖虫,能含沙射人,射着人的影子都能使人生病,“含沙射影”成语便出于此,鬼即“为鬼为蜮”,出自《诗经》,指鬼怪的阴险善变,作恶多端。有时不作正面攻击而侧面伤人。

⑸金猴:孙悟空。

⑹千钧: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十五公斤,千钧:不是实指,言其极重。

⑺玉宇:宇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又恐琼楼玉宇”

⑻埃:尘埃。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1月17日的一首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诗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是毛主席的那首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郭沫若

《宿庐山美庐》

一夕庐山宿美庐,美其合二而一乎!美龄美寇斯为美,涂炭涂穷岂异涂?浑身都是人民血,对面犹存虎豹居。 

中正题名文字在,教材反面胜于无。

《春雷》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顶级大师之一。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全能人才。在中国现代文学六大家中,郭沫若的成就和影响仅次于鲁迅。

郭沫若在文学,考古,翻译,教育,书法,历史,收藏等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很大。

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就是最好见证。还有《凤凰涅槃》,《炉中煤》,《日出》等诗歌是中国新诗发展初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对于郭沫若,不仅是鲁迅,就连新文化运动的胡适对他的评价也是极低,据说有次胡适与徐志摩及郭沫若三人一起吃饭,席间胡适夸赞郭沫若文章精美,却不料郭听后立马跳起来,跑过去抱着胡适就亲了一口。如此行事作风,也不怪胡适对他的评价颇低了。

郭沫若在二十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领袖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任何政党,组织恩赐的,是他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赢得的。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更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他们因读他的作品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成为文化名人。

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战士、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印象最深地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应该说郭沫若是杰出的学者,文学家,新诗的奠基人,唯物主义历史学派的开创者,甲骨文研究四大家之一,文化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至于对他的批评,当然有一部分符合事实,也有很多是故意歪曲造谣。

一,郭沫若多方面的巨大成就

1、新诗的奠基人。

1五四运动之后,在轰轰烈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郭沫若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他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这部浪漫主义的诗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是白话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郭沫若也因此成为我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2、新史学的开创者

1930年,郭沫若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了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学派,该学派派一直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主流。

3、甲骨文研究四大家

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著名学者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由于甲骨文研究的杰出贡献郭沫若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4、鼓舞抗战士气的爱国剧作家

抗战时期他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包含澎湃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大大鼓舞了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

另外,郭沫若在国外文学作品的翻译,书法艺术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堪称泰斗。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

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即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几部书而言,其中仍有不少自己的见解。

郭沫若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此人才华横溢,文学造诣非常高, 他在文学上仅次于鲁迅,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

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

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

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

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

从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尚看,郭沫若这种转变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转变并不适合郭沫若那种天才型、文艺型性格。

郭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这一时期虽然也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

第三个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杂务缠身,虽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不足观。

综观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变化,但郭主要以诗名世,是诗人、文人,并非政治家。

他留给人们的也主要是诗。

所以评价这样一位人物,应着眼于其诗,特别是《女神》等早期诗作。

后期郭沫若最为人诟病的是表现太趋时,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趋时”仍可说主要是文人表现,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

况且郭毕竟是一个曾经非常真实过的人,那是一种比较彻底正视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实,一种令传统的沉闷心态难于忍受的真实,这就很难能可贵了。

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文学产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诚的抒情,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文学的这两方面都还太少。

正因为这样,我们应以宽容和知人论世的态度去评说郭沫若其人其诗,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遗产,而不是苛求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郭沫若是个存在很大争议的人物,他不仅博学多才成就颇大,而且还风流多情遍地开花者,对于其人,鲁迅、胡适等人都有过评价,他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评价也不咋地。

鲁迅先生虽然向来言语犀利,但曾经对郭沫若还是赞誉有加的,当然了,这仅限于他的文学成就上。最初郭沫若对鲁迅也是颇为崇拜,可是后来却与之为敌了,甚至发表文章说他是封建社会的余孽,如此辱骂谁能受得了呢?鲁迅先生知道此事后自然很生气,但仅仅回复了他一句:才子加流氓。

民国顶尖文人胡适对郭的印象也不咋地,胡适在日记里写道,当时徐志摩请二人吃饭,并跟郭沫若说胡适先生看过你的《女神》,感觉很不错的,没想到老郭一听激动得蹦了起来,上去就亲胡适一口,弄得老胡很是尴尬,对他的印象瞬间不好了。胡适说老郭这个人不可深交,做事儿太过于冲动且没有礼貌。

别人对这个人的评价或许多少有失偏颇,但是老郭自己的儿子也并不怎么看好这个爹。对于父亲的才华自然不用说,但却认为他太自私了,为了个人的喜好什么都可以不要(曾经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抛下了日本妻子和四五个孩子,后来妻儿来寻夫,却发现他已经又有了新家庭。不仅如此,在之前还谈过几次恋爱呢)。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多年,人们对于郭沫若的评价越来越不好,尤其是感情方面过于滥情。当然了我们也能发现,民国时期的那些文人们没有几个是不滥情的,就连胡适曾经还偷偷的与别的女子同居过,只是老婆太厉害始终没有敢光明正大寻花问柳。

郭沫若(1892~1978),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

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

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

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郭沫若以书法闻名,风格独具特色,有“郭体”之称。

在中国许多名胜地点的招牌都采用郭沫若的题字,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四中、丹东一中、中国银行、荣宝斋、中国书店、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沈阳故宫、华清池、黄帝陵、半坡遗址、吉林大学、福州大学、成都武侯祠、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峨嵋山《峨嵋天下秀》、都江堰《天府源》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郭老所有的才华,成就,几十年來主流评价很高,我認为应该肯定,就不一一论证了,只是他也有一些负面评价,我赞成毛主席的论述,即郭老是名符其实的大知识份子,在知识份子所具有的弱点,在郭老身上一样都有,那些负面的评价,就属这个范畴吧!

有小朋友问我:“郭沬若何许人也?”我随口答曰:“当今之李白也!

郭沫若是个才气横溢的人,从早年的诗集《女神》,一举奠定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转而成为甲古文专家,又奠定了他在考古历史学上的地位,他的大量剧作在不同时期的舞台上都引起过哄动的效应,他在中国科学的春天所做的报告,尽管不是他执笔却完全给人有他的风格和激情。

有不少人诟病一些作者解放后的文学创作能力下降,可是郭沫若在这些年写作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仍保留了一定的艺术水准,特别《蔡文姬》被公论是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史剧观的典范之作。

可是就这么一个才气横溢的人,在中国知识界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

毫无疑问,我对他的作品很佩服。

不过对他的为人我是看轻的,主要是因为他骂过鲁迅,因为他不承认杜荃是他的化名,因为他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因为他对权势的唯唯喏喏,不敢发出正直的批评。

这也是我对自己把郭沫若比做当代李白的犹疑之处。

不过,近年来,随着自己人生阅历渐长对郭沫若的看法也逐渐产生了转变。

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必然和社会大环境时代要求有联系。

这人之所以成为人物,往往是时代造就的产物。

要评价一个人肯定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同时对一个人的评价涉及到论者的立场观点学识修养和社会风气,所以很难公正的评价一个人。

以郭沫若的史学成就为例,他的成就之所以在当时受到肯定,就在于他打破传统习见,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历史,并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那些千百年来被妖魔化的人物得以全新面目出现,这也就是他的文章中多所谓翻案风。

之于对郭沫若本人的评价也可作如是观,我们看了那些别人评论郭沫若的论著即可以有助于对郭沫若的了解,也可以透过这些论著察访到论者的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想当年郭沫若在白色恐怖年代里敢于拒绝蒋介石的示好,用磅礴之情写下讨蒋檄文《试看今日之蒋介石》。

这篇文章在中国社会引起的震动,可直追骆宾王的讨武则天的檄文,蒋因此悬赏三万大洋要郭沫若的脑袋。

抗日战争开始,他在周的领导下从事抗战工作。

特别是忍受别人的误解,利用各种合法身份,如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为党做工作,但他并没有投机取巧,而是一仍过去的立场。

在这个阶段里,他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让蒋介石政权很不舒服。

如此的骨气岂是一般文人所能比拟。

我对当年郭沫若骂鲁迅还是心存成见。只是我理解,鲁和郭虽同在左翼其实并不在一个圈子里,两人虽有同一个朋友郁达夫但不可能成为彼此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的意气之争甚至于谩骂都是可以理解,但郭沫若绝对错了。

评论一个人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锅煮,也许把郭沫若从几个角度剥离开来看会更真实。

无论从西方知识分子的划分到中国学者文人的区别,我以为郭沫若在角色的选择中是有明确定位的,虽然他的出身是文人,骨子里也是文人,但他把自己定位在革命者的定位上,他的舞文弄墨都是为了革命的需要,当然在特定的时间内,如在日本逃亡期间他可以埋头自己喜欢的学问。

所以他的行事,特别是后期的所为,都是从政治上来考虑。

可惜,政治上的考量和文化(即公共知识分子立场)上的考量是不同的。

无论郭沫若自身如何定位,社会评价却偏要把他放在文人的,特别是西方标准的知识分子定位上来考量。

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评价,就是社会对郭沫若的学术成就的认可。

就角色而言,有官员,有文人,有的是交叉的,如官场上的文人,有的只是带着文人面具的官员。

如那些有一定文化修养,对艺术有欣赏评判能力,还有那些附庸风雅者。

可是后人不愿把郭沫若当成官场上人来看,而是更愿把他定位为文人,这是对他才学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混迹官场的一种否定。

由此出发就会出现前述种种有争议的评价。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滑稽,你想得到的往往不是你需要的,你想否定的,如对自身著作的否定,却恰恰是人们评价你的基点。

而虽有文人本质,却一直是官场人物的周扬,由于最后的变化倒被人们肯定为真正文人了,尽管他在位期间所造成的伤害是那样大,是郭沫若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可是当他放下“屠刀”,还真的被一些人认为是立地成佛了。

如此比较,我们的评价标准究竟有多少科学可言,也就很清楚了。

不过,我还是以为郭沫若的《李白和杜甫》在写作上时代的痕迹太浓,如果能像他在日本逃亡期间那样静心写作主,估计此书的学术水准会更高。

写到这里,我想回到原来的问题,郭沫若是否当代的李白,应该说,是,又不是。

李白一生想进入官场,为此而做了不懈的努力。

而郭则参加革命后一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

但两人的精神是相通的,才气也是相承的。

我想,从李白入手来了解郭沫若,从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中来钩沉郭的心迹,应该是可行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w202207090404194c38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