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有一种家的味道是妈妈做的饭,回家的路,最美;妈妈做的饭,最香;年近了,家宴的味道飘了过来

有一种家的味道是妈妈做的饭,回家的路,最美;妈妈做的饭,最香;年近了,家宴的味道飘了过来

每到故乡腊梅初开,也就是我这个外乡游子回家的时候,而这时家里的聚会也就多了起来。

而家乡就不一样,可以用有“暖”“淡”“贴”来形容,这其间,充满了推、躲、闪的艰难,与暖、淡、贴的温馨。

湖乡的冬天,天气特别的冷,晴少雨多,雨点淅淅沥沥地滴个不停,灰色云朵弥漫大地,偶尔还夹杂些雪粒。时而老天会把晶莹的雪花飘飘地洒落,给村庄盖上一层厚实的棉被。

这时的冬天,火炉也烧旺,家里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充满浓郁亲情。

有时在寂静的村庄里会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个时候庆生或是办喜事的也多了起来。

在深圳工作的我对于宴席可以说能不去则不去,因为每一次我都是饿着肚子从宴席上跑开的。

现在社会交际应酬是比较多的,一到年底就宴无虚日。

那些交际广的人,经商为官的,差不每个黄昏都忙碌在酒楼菜馆之中。

应酬多的一个晚上赶赴好几处,忙碌的身影总是这里坐一坐,客气寒暄一阵儿,又赶到另一处,每个地方只浅浅地赶去坐一下。风光之余,不知道有没有辛苦?等到人去场空,一切结束以后,回到家中,才想起什么也没有吃,只是在疲于应酬。

我工作在繁华的深圳,算是一个村气十足的“乡下女子”,外出打工确实不易,但一直以来我尽量保持纯朴的乡土气息。一个月也不得不参加几次难以推却的“应酬”,最终换来了“清高,不善交际”,尽管我不是这样,只是不习惯出入这酒肉应酬场所而已,俺就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女子。

偶然有几次,承一两个朋友好意,去赴宴,除了二三个熟人,全是生客。说完见面的客套话之后,我便默默地相对无言,偶尔说上几句没着落或是力不从心发出的声音,自己都觉得了无生趣。

更为好笑的是,有几次,席上生人太多,除了朋友,谁也不认识,互相介绍后,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坐在一起无从谈起,因为不知人家行业,性质,话在口里打转不敢吐出,那宴会如坐针毡。

精美的菜肴上来,不知送到口里什么味,有时实在忍不住,会向朋友撒谎言,找个借口。虽说这大不应该,朋友也尽心殷勤挽留。然而我却不顾一切的走掉,这时光实在太难捱了,回到家随意做什么吃的,反而觉得舒畅,有意味。

如果有友人做喜事,或寿宴,在什么酒店大张旗鼓地宴客,我也不能不知趣过去了打个招呼就走吧,于是睁大眼睛寻找自己认识的熟人,找到便紧贴上去,不敢分散,怕一旦走开,自己又陷于惶恐而且空虚的状态之中。

而在老家——水乡,却不是如此。老家宴席一般定在中午,集合在一起的全是熟悉的面孔,村里的父老乡亲,我们相遇在酒宴上,无所不谈,随意吃喝,偶尔大人还给在家里孩子包一些花生米、咸鸭蛋。

我们吃着菜,开始了海阔天空的谈论,满面笑容地谈说着,谈学论艺,随意说笑,争个面红耳热也不甘示弱。

年轻的则谈理想事业,妇女们则东家长西家短,儿女婚姻与家庭,个人的身体健康谈论个不休。

每个人都把坦露心胸,赤诚相待,把真实的面孔显露出来,兴奋的谈论着,没有丝毫的“疲倦”,大家谈着,吃着,喝着,很是热闹,没有一个人愿意最先起身告别。

虽然这些闲谈都是琐屑之事,但却有乐趣,你时不时的可以发现许多不可多得的人生经验,大家互相受到教诲,更进一步了解乡邻。

“你再喝一杯,他喝一杯。”可口里却说“不,不能喝了,实在喝不了”,但手中杯里却一直在倒酒,不会喝的,会喝的,每每这时个个喝的面红耳赤。还在那里“干杯,干杯”。有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而有的举杯一饮而尽,豪迈十足。

最后,酒喝干了,菜也没有了,酒足饭饱之后相互告别,回味心头的是那发出于心底的欢声笑语。

多少乡亲的浓情,多少未了的话语,都融进了这个宴席。

每逢佳节,合家团圆的日子,大家庭里的成员全部坐在由几张桌子铺的长桌上,放有几十双快子。有时就连不在家中的亲人,家人也会放上一双碗筷,大家都依长幼有序的座位,依次坐下。

孩子们则笑着,闹着,母亲和父亲在旁边温和地笑着,我和妹妹则在厨房和厅堂中忙碌着,我们快乐地做菜,端菜,一家人在此时有一种暖意融融的乐趣,那些外人看了羡慕不已,使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都心醉神怡。

这便是我的——家宴!

日子也许是一抹夕阳在天幕中淡然隐去,也许是如水般的月光轻抚双肩,也许是微风在耳畔细语,也许是一首老歌在空气中回荡,也许是冬日垂钓的一副画面。我愿我温暖的讲述能够能够让你记起那些美好的生活瞬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w202205200548066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