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翁亭记中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千古名句是?
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反映了作者放纵的心情,想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从这句话中概括的成语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含义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二、写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50字左右.急?
随着风轻轻吹过,树上那几片枯黄的树叶也慢慢从树上飘落。
院内石桌上茶早已冰凉。只有独自一人在院内游走。
亲爱的友人啊!
不知你何时才能再陪我喝一杯茶呢?
三、古诗山行写了哪五种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天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全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如下:
深秋中沿着弯曲的小路登上远山,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染过秋霜的枫叶胜于二月红花。
四、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描写有景物的有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和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五、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生动描写了小船在广阔的江面上任意飘荡的情景?
①
苏轼在赤壁赋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小船在广阔江面上任意飘荡的句子是: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后,1082年的七月十六个十月十五两次游览赤壁并写下两篇赤壁赋,世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②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
③
《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由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游,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一人驾驶扁舟从大树底下驶过,四周云雾缭绕,惊起朵朵水花。
此情此景,潇洒飘逸,船上之人“随波漂流”,正愉快地享受着天地赠予的美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六、《观沧海》的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使我们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原文欣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篇诗歌,全诗写景细腻,抒情充分,表达了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如果没记错,内容应是这样的。
你看,诗人先交代了观沧海之地——东临碣石,然后描绘了水的浩荡,耸立海中的山島,以及丛生的树木,百草,萧瑟的秋风,海上的波涛,又发挥大胆的想象,把天上的日月星辰融入到海里,表面上是描写大海,实际反映了诗人具有宽宏博大的胸怀,可以包容日月星辰乃至宇宙!这是凡夫俗子所不能有的气魄!
最后,诗人交代了因为兴奋到极点,所以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
总之全诗通过描写观看沧海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情奔放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目光远大,宽宏博大的胸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若有不周,敬请原谅!)
七、前赤壁赋如何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的?
《前赤壁赋》具有景、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其文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
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但这种哲理性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辩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
文章第一段写景。
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发苏子的感情抒发。
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固有表现模式,苏轼此赋也不例外。
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江水、明月作为这一篇之张本,它只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喻理。
第二段客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
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作比譬,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
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
全篇文章,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