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关于咸鸭蛋的历史故事,咸鸭蛋,穿越千年的美食与文人的故事

关于咸鸭蛋的历史故事,咸鸭蛋,穿越千年的美食与文人的故事

出色的美食,不一定是昂贵的食材,而是能把日常随处可见的食材制作得可口。咸鸭蛋这种朴素的美食,千年来一直抚慰着中国人的肠胃。

《风味人间》的《颗粒苍穹传》中用镜头描绘了全球各种以“卵”为材料的食物,其中最接地气的莫过于咸鸭蛋。

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许多都逃不开咸鸭蛋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看:

《齐民要术》 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到南朝时期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由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在世界农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且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书中管咸鸭蛋叫“咸杬子”,用杬树汁浸,“咸彻则卵浮”。意思是用浸泡得透彻了,鸭蛋就否起来,就能够吃了。杬树据记载则是一种乔木,具体是哪一种就不可考究了

《随园食单》 袁枚

《随园食单》是清代一部重要的美食录,也是被众多食家奉为经典的著作。书中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描写的菜肴多大326种。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描述过咸鸭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

章太炎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晚年,章太炎生活拮据,时常交不起房租,被房东催得急了,章太炎就会写一幅字,让夫人变卖以交房租。但他总觉得这样有辱斯文,不是不得已一般不会写。

某天好友到访,提出给20银元章太炎写两幅字,恰逢章太炎发愁房租的事情,就爽快答应。之后慕名而来的求字者无数,但章太炎没再动过笔了。

画家钱化佛听说了,当即说:看我出手,只要几文。于是钱化佛去买了几个用牛皮纸包好的臭咸蛋,走到章太炎面前跟他说:如果章公给我写幅字,这包东西就归你了。章太炎摊开一看,马上抢过去并表态:你要写什么,只管讲!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汪曾祺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这篇散文,真的一定要看看。出生在咸鸭蛋之乡高邮的大文豪汪曾祺,曾为咸蛋写下了一篇堪称最佳卖货文案的《端午的鸭蛋》,里面那段对咸蛋的描写简直绝了: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的文章里,把故乡、端午习俗、孩童时代的快乐用一只美味的鸭蛋串联了起来,“吱”的一声,读者眼前就仿佛看到一个孩子认真捣鼓着咸鸭蛋,筷子头插下去、蛋壳破开、鸭蛋黄的油冒出来的场景就在眼前。而高邮人端午的风俗在食物的香气中体现: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12。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总是那些随处可见的小吃,最能让人回味无穷,在我少年时期,半个咸蛋配一碗白粥,就是一顿心满意足的早餐,回想起来,沙沙的口感的蛋黄配着浓稠的白粥是那个青葱年代的一抹亮色。《东京梦华录》与美食家蔡澜也有过对咸蛋美味的描绘,咸香扑鼻,唇齿留香。

回不去的是青春,留得住的是美味,串联起1000多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咸鸭蛋,依然在市井活跃,抚慰着一颗又一颗向往美食的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u202205282034075ec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