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关于慎独的句子,慎独的句子?

关于慎独的句子,慎独的句子?

1、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宗周

2、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曾国藩而唯独慎独的人,能够做到内心太平,那么万物自然安然。

一个人的人生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他在独处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

1、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2、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3、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复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

1、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宗周

2、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3、慎独者,慎其闭居之所为。——郑玄

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修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慎独,是一场战胜自己的修行,是一种最高级的自律。

修炼的是内在的定力,即使是无人时、细微处,也从不逾矩,不越轨,他人看来是坦荡,对自己来说是心安。

越是人看不到的地方,越是能看出一个人真实的模样。

而慎独,贵在“三不欺”。

内不欺己

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

能守住本心,处事谨慎,自我意志坚定,就是慎独。

纵观古今,成大事者都懂得慎独不自欺,这是一种风度,更是内心的洒脱和通透。

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中,苏轼被弹劾在奏折中讽刺朝廷,起初宋神宗并不是放在心上。

但之后苏轼写的诗文被人说成诽谤新政,于是宋神宗和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苏轼入狱被贬。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如同一场噩梦,黄州的贬谪生涯也让他极其的痛苦。

直到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新党被打压,旧党起复。短短几个月后,苏轼就一路升迁到翰林学士。

苏轼看到旧党对新党拼命打压,其中一个理由用的也是“寻章摘句,罗织罪名。”

他尝过的冤屈,他不能让别人也尝一遍,他也不能骗自己说:“因为是政敌,所以就是要不择手段。”

于是苏轼又对旧党执政极力抨击,他坚持说:“言事无罪。”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慎独的人,他们不会欺骗自己,也不会迎合他人,更不会放纵自己。

他们平日里能规范自己的举止,反省自己的言行,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更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慎独不自欺,是一种高远的修行境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有内心的底线,同时也在修炼自己。

外不欺人

《礼记》中写:“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真正的慎独,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自我约束,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而一旦欺骗他人,事情做得再隐蔽细微也会被人发现,道德就有了瑕疵,就会被人看不起。

行走在这个世间,只有懂得慎独不欺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唐代的东都留守吕元膺喜爱下棋,所以常和他的一位幕僚下棋取乐。

有次正下棋,恰有人送来紧急公文要他处理,幕僚以为批阅公文的吕元膺肯定注意不到棋局,于是就偷偷挪动了棋子。

然而这一切被吕元膺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并没有声张。果不其然,之后幕僚赢了这一局棋。

次日,这位幕僚正侃侃而谈自己的棋艺如何高超,而吕元膺派人送来金银,让这位幕僚另谋高就。

《上书谏吴王》中讲:“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生这盘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千万别心存侥幸。与其欺骗算计,不如对人对事都保持一份慎独之心,光明磊落。

北宋时,其他大臣休沐日都出门游玩,只有晏殊一个人在家闭门苦读。

宋真宗觉得他这个人严于律己,于是提拔他为太子舍人。

晏殊自知其中缘故,对宋真宗直言:“不是我不想出门游玩,只是囊中羞涩,迫不得已才闭门读书。”

知道内因后,宋真宗反而更加喜爱晏殊,凡事都重用他。

理学家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应。”

和人往来,无须那么多弯弯绕绕,真诚才能换来真心。

坦诚和人相交,不欺骗他人,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修身法则,也是为人处世最明智的策略。

上不欺天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第一畏,就是天命。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懂得敬畏。上不欺天,才不会为所欲为,才会守住内心的良知和底线。

东汉时有一位太守叫杨震,去任职时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正好是他之前提拔过的官员。

深夜之时,王密悄悄前来拜见,还随身带着十斤黄金,说是要感谢杨震当年的提拔之恩。

杨震叹了叹气说:“我知道你,而你却不懂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见状便说:“暮夜无知。”意思是说,天黑了,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情,大人你可以放心收下。

杨震坚决不肯,说“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这就是后世流传很广的“杨震四知”的故事。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打着别人不知道的幌子,放纵自己,抛弃良知,做着不可告人的勾当只为满足私欲。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做得再隐秘,也会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候。

曹植曾说:“只畏神明,敬畏慎独。”

人在做,天在看,慎独就是要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收不该收的东西,不做不该做的事。

世间物欲横流,只有上不欺天,严于律己,守好自己的本分,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道德经》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心如烈马,要是松了缰绳,难免就心思难安,前途难定。

但无论你做什么事,自始至终都慎之又慎,就不会出差错和失败。

慎独,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行。

唯有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修好身,守住心,人生才能圆满。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最主要的就是“慎独”,这是一种修为境界。

这句话主要让人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是一种修养和境界。

2、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曾国藩

解释: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最难的莫过于养心,虽然心里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行善除恶,这样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而唯独慎独的人,能够做到内心太平,那么万物自然安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诱惑无处不在。

慎独,是面对美色的坐怀不乱,是面对金钱以不贪为宝,是面对不义之财以不占为本。

关于慎独的好句,举头三尺有神明,你知我知,天知 地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一个人还不能知道他自己,就忙着去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干的东西,这在我看是很可笑的。

2、人类的价值在于能忏悔,能革新。世界底文化也不过由这一点而发生的。忏悔是美德中最美的,他是一切光明底源头。

3、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想事谋事干事成事。

4、在遇到诱惑之时,要慎欲防诱在工作顺利之时,要慎微防变在职务升迁之时,要慎独防傲在为民掌权之时,要慎权防滥。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1、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

2、慎重对待问题就是智慧的一半。——英国

3、永远谨慎乃是至高无上的价值。——马克·吐温《夏娃日记》

4、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清·玄烨

5、事前要思免后悔。——元·关汉卿

6、谨慎此其余任何智能使用得更频繁。日常生活中的草率事件使它发挥作用,对微小的事情产生影响。——塞·约翰逊

7、头要冷,却要热。——日本

8、不要对任何人都敞开你的心胸。——《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9、谨慎的人脑后有眼。——威·罗伯逊

10、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经办衣》

11、浅河要当深河渡。——日本

12、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13、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14、事前谨慎总比事后补救强。——爱·科克

15、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尉缭子

1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17、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18、事前的谨慎包含着事后的宽恕。——德国

19、严谨慎重,智慧之母。——德国

20、人们唯一的防御力量就是谨慎。——玉外纳

21、出门要三稳:身稳,手稳,口稳。——中国

22、加倍小心总是好的。——法国

23、一盎司的小心值一磅的学问。——英国

24、四周的东西是你的,脚底下的也的你的;地上的东西是你的,地底下的也是你的,这样的人才算是站稳了!——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人生充满变数,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走向。所谓定力,就是对自己的控制力。定力好的人,谨言慎行,不随波逐流,不放纵欲望,有所为,有所不为。因而常不被情绪左右,淡看名利得失,宁静做自我,从容过生活。

淡了,静了,你的生活才会听你的安排。

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去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去看看他的家庭、他的朋友圈以及生活的环境,独处才能反映出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唯有做到慎独,才能够内心平静,看淡世间万物。

什么是“慎独”,通俗是指: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不做违纪违法的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这就叫做慎独。

我们很多时候在规则的压制下,都能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一旦失去规则,有些人并不能严格自己。一个人的人生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他在独处是什么状态。有人独处时,内心焦虑,难以守住本心,最终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人最难的就是修心。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慎独,那么就能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能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保持清醒;不要以为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我们就去做,就去触碰底线,就降低自己的要求。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少而为之。

慎初以防吃喝,慎独远离玩乐,慎交以保身正,慎微永保清廉。

1、古人贵慎独(宋·吴芾·《寄题杨宰清畏轩》)

2、暗室戒慎独(宋·陈天麟·《题南金慎独斋》)

3、燕居常慎独(宋·李处权·《题吕季升谷隐堂兼寄居仁》)

4、九经始慎独(宋·方回·《送宋昶明仲湖州学录》)

5、慎独仍三省(宋·李处权·《留别范元长二十八韵》)

6、诗是尧夫慎独时(宋·邵雍·《首吟》)

7、君子贵慎独(宋·邵雍·《意未萌于心》)

8、子思慎其独(宋·方回·《寄题朱信州自闲堂》)

9、苦恨斋居方慎独(宋·杨亿·《次韵和李寺丞见寄之什》)

10、慎勿成独往(元·贡师泰·《秋夜和韩与玉》)

11、向晦惟慎独(明·张宇初·《癸亥元日》)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 《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大学》中的慎独 《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注解】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2、慎独,在这里约等于扪心自问。

如聂文涛博克:“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

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

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

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大学》第二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注解】1、“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2、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原文】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道理 】 做人要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能有半点虚伪,因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中庸》中的慎独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注解】1、道,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

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

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

“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

3、“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

4、“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

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

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

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传统解释 这一解释是社会上广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较容易为世人接受的解释。

朱子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

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t20220721231814d5e8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