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祥著《平常心教育》414:同学聚会就是聚聚和会会,切不可功利化
我参加过很多同学聚会,比如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的聚会,还有学生的同学聚会。发现没有一次聚会同学是全部出席的。为什么?
一方面,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客观上由于空间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同学无法在约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可能有个别同学失去了联系)。
另一方面,还有个心态问题,就是心里怎么想的。
有些同学是有联系的,很容易找到,也有足够的时间,可就是不想参加同学聚会。
可能是因为钱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是没有聚会的心情或者就不想参加聚会。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聚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对聚会有不同的诉求。
如希望达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得到什么信息和寻找什么感情等等。
如果你长期不和同学联系了,希望通过几天的聚会能办成什么事情或者带来什么好处,有这种想法是极其幼稚的。试想想,就是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同学,又帮你办成了什么事情?
在我看来,无论参加什么样的同学聚会,一定要有一个很平常的心态。同学聚会,就是“聚”和“会”。“聚”和“会”就是谈谈话、吃吃饭、喝喝酒和照照相。“聚”和“会”就是看看多年未见的人。就是经常相遇的人,也要在特定的场合下,大家再聚聚和会会。比如介绍自己:谈谈状态,说说经历,比比变化,叙叙思念和讲讲故事等。
有的同学级别高些,你认为他能帮你办什么事。
但是,见到本人发现,尽管他们的级别较高,也帮你办不了什么事。
有的同学发了财了,本以为能对自己有点帮助,后来发现他的工作,自己根本插不上,帮不了自己,“隔行如隔山”。
如果没有介入到他那个行业,不可能介入到他那个事业,也不可能帮助别人什么。
另外,同学之间,可能还有点情感纠葛。
如果同学聚会,翻一下“老篇子”,说一些不适当的话,使得大家红着脸,面子上过不去,谈崩掉了,变恼了,甚至恶语相向、大打出手。
因聚会而闹出“不愉快”的事例不在少数。
这种聚会还不如不聚。
如果参加聚会的同学,对聚会抱有幻想,期待更多的内容,聚会就会变味,就会“出事”。所以说,同学聚会就是聚聚会会,切不承载更多的内容,更不可以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