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父爱要厚重含蓄,下面小编就用2283字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父爱,估计看完需要6分钟!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离家的时候还是挺不舍
初中的时候上学和爸爸哥哥一起打工追电视剧《我们的爸爸,我们的妈妈》,一般从地底下回来,正好赶上主题曲,虽然从小就立志要尽量走出大山,但是想到初中毕业,离别真的要来了,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心里还是忍不住有点难过,再听这首歌,简直是要哭了的节奏。
父亲的童年
父亲55年出生,体弱多病,但从小聪明,都说女儿跟着父亲,我常常觉得自己有点跑偏了,迟钝的资质浪费了父亲的聪明才智,父亲固执,幼年经历过饥饿,冬天天寒地冻,北方三月,据说父亲饿死了不哭不闹,就只是坐在旁边,童年该上学的时候,又赶上了红卫兵。父母难得不吵架的时候,会一边工作一边给我们兄弟姐妹讲小时候的趣事,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在大大小小的路口胡乱抓人背语录,闹出一大堆笑话,那时候作为孩子,只是觉得好玩。
父亲的极简求学路
就连贪玩的小学、初中都出来了,和生产队里的大人们一起干,挣工分;父亲打好算盘,经常帮公社里的会计记账;市里的师范老师来各地招生,父亲干脆利落地解了几个方程式、等式,就考上了数学队;据说我们小时候的老师,基本上和父亲是一个背景,师范毕业两年后,回到家乡中学教书,十九岁的父亲就占了整个大家庭。
师者风骨,有教无类
我的父亲是一个难得的天生就很会请客、应酬的人,教书没有课,不管是在书本上,还是在农田里的果园里,哪怕是织一件新款的毛衣,只要听得懂,就听得懂,一定要能说服,说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听得透彻,听得懂,关键是要很有耐心,老师的角色一旦附体,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大方得体,似乎从不急躁和生气,我最终也没有培养出这种能力。一度不让我进入所谓贵族学校富家子弟的油盐,气得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怀疑甚至厌恶。
小地方有一所中小学,很巧合,当年舅舅在我爸班上,初三的数学老师也是我爸,除了黑板上的几个字,字写的有点干瘪,课上的也确实不错,估计很多人都好奇,遇到这种亲戚教孩子的情况,会不会给自己人开个小火炉,别人家的我不知道,我家真的不知道,难得考了个满分。父亲怕同学们嘀咕我吃的是小火炉,就故意以乱涂乱画为由给我扣了两分。
我一路迷迷糊糊的念完小学,像个蒙着眼睛的蒙奇,除了天生可爱,什么都学不会,和带全班去摘苜蓿芽的老师一起,还会留我打扫教室,怕我矮,把腿拿出来丢了,没几年,四个混合运算都看不懂,初中的时候,数学课居然变了,不用加减乘除,代数公式简洁明了,几何定理简洁明了,图形变化更大。太神奇了,莫名其妙的我也觉得数学其实挺美的,数学也成了我的强项。换了爸爸做我们的数学老师,我们心照不宣的明白,在教室外从来不给我填多余的零食。我总觉得爸爸是个山窝里很有感情的人,很像热播剧《山海恋》里的白老师,就像陈康替大家问博宇“孩子是不是也闻起来不一样? " "魏也。”陈康闻诗,闻礼,闻君子离子远。
孩子教育的主要领域一定是在家里,家里大人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渗透着一个家庭的生活理念,孩子的三观雏形在一天天的熏陶中慢慢形成,学校更多的是孩子学习知识,完成自我社会化的地方,好的教育一定不是整天盯着孩子的误判,追着这么一个小点,无限放大学习恐慌。在高度紧张甚至恐惧中,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避免父母的怒吼上,而不是如何清楚地解决问题,最终的结果势必会两败俱伤。
师者父母心
一个父亲对学生的关爱,真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们都叫他老师,他也得配得上这个称号,以前的农民家庭生活贫困,对孩子的阅读不太重视,一是供读负担重,二是能读好书能考到学校的希望很渺茫,所以班上的学生越来越少。小的时候,父亲在帮工的时候,经常带着破烂的草帽追着他进地里,几乎说服学生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同时收集旧课本帮家长减负,有几个学生被拉回来,争强好胜,走出大山,成了父亲半辈子的朋友。
父亲极度操劳的一生
父亲一生热心肠,除了爷爷奶奶,还赡养了族里的三个孤寡老人,两个叔叔一个军人复员结婚,父亲像父亲一样扮演着大哥的角色和责任,按照当时家乡的习俗,他负责准备嫁妆礼物,盖新房,在匆忙中,我出生的时候父亲不在身边,小叔叔重复了三年高考才考上大学,那是1985年左右。每次落榜,没读过书的爷爷就像打猴子一样打爸爸和小叔叔小哥哥,坚决不再看,爸爸总能绕过爷爷,偷偷送叔叔去复读。
父亲在做这一件一件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挤在巴掌大小的破旧房子里,刮风、漏水、下雨、漏水,做饭用的是简陋门廊上的临时柴火灶,正是这些辛酸的往事,母亲坚持了大半辈子,所以他们吵得太多,虽然很烦,但我能理解父亲,也能理解没有读过书的母亲。
薪火相传,父爱如山
后来我也当了老师,数学老师。任何时候,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就像是生长在我脑袋里的信条,坚定不移,只因为从小到大听过太多的老师和家长,我就得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号。任何时候都要发自内心地对待身边的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当时系里有年纪比较大的前辈,他们有科研任务,发表文章还要翻译一篇英文摘要。我应了我的要求。付出比得到更讨人喜欢,持久的愉悦。
父亲已经不在了,所以每年的父亲生日和父亲节,我都莫名地感到空虚,想做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写这篇小文章来表达我的想法,感恩父亲深沉含蓄的爱滋养了我,让我成长为更好版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