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端午节”,有清晨趟露水的民间习俗,无论男女老少在这天都会起个大早,成群结队赶往附近的山上,徜徉在漫山遍野的艾草中。
据姥姥说如此这般,就可以“辟五毒”,行好运,保康健。小孩们都信以为真,所以每年的这一天,平日里寂静的山坡上就成了他们的天地。小时候的记忆,多少年过去了却还历历在目,据说如今这个习俗还没变,将一直流传下去。
清晨的艾叶沾着夜露,还没完全醒过味,冷冷的淡淡的凝香,到了日出之后,随着露珠的蒸腾,艾香渐渐释放,半上昼日晒之时,香味逐渐浓烈,弥漫开来连空气都变厚了。它是一天节时的底气,香得如此豪横。
每当艾草的馨香来袭,无疑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了。所以民间才有了“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歌谣。
粽子、艾草、菖蒲、雄黄酒、绿豆糕、咸鸭蛋……这一系列元素构成了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端阳节”的名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成了这个节日的主角,龙舟自然而然是这个节日富有动感的图腾。
我有时就想: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有哪一个人如此伟大?能让一段满载故事的江水,沿着五月的熏风奔腾,能让阵阵的艾香,撞击着一个民族的魂,而且千年不变,世代流传,薪火传承。
槲叶(陕南当地的一种植物叶子,主要用来包粽子)包裹着的暗伤,艾草呼唤着英灵,充实了五月的黎明。
无论你身在何处?
所有华夏子孙,当这一刻到来,他们都愿意将各自的一颗心,沐浴着夏的温情。让这一丝温情在艾草间剧烈地跳动。
在他们眼中早已将故国的晨昏,化作天边七彩祥云,用来告慰游走于天地间鬼雄。
记得唐代的一位诗人殷尧藩写过这样的一首诗,虽然没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但也表达出了别样的意境。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如今的这个节日,除了儿时美好的记忆,再无别的感悟。这句“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倒是符合我的心镜,只有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才能隐约体会得到。
艾草,作为一种北方山陌间的寻常之物,虽默默无为却也是真实地存在着,坚韧地挺立在一个不起眼的世界里,四季轮回,自生自灭,但真实而富有人情味,没有丝毫的人为杜撰成和过分的招摇。
《诗经•王风•采葛》就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比喻。
屈原的《离骚》也有“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说法。
细心的人不难看出,《离骚》和《诗经》几乎在同一时期,描写着同一种植物,《诗经》中的艾草散发的是草木本身的味道,《离骚》中的艾草似乎有了花的清香。
艾草在《尔雅》中称为“冰台、灸草”。
据《淮南万毕术》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呈其影,则火生。”
可想而知,一块打磨成凸透镜的冰通透晶莹,在冬日微茫的阳光照射下,聚拢凝结,冰下的艾草竟然能冒出星星之火,随之而燃烧,这是何等神奇和不可思议!
因此我们的先祖很智慧,便将艾草搓细,编成细草绳,悬挂起来,让点燃的那一端慢慢燃烧。由于艾草易燃且燃烧持久,火种便在氤氲的香气与温存的亮光中被保留下来。
艾草之所以被普通百姓接受和尊重,除了它是端午节视角的代表,最被世人接受的还是由于它的实用功能。
早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在《蕲艾传》里有记载:“艾草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古人称艾草为“百草之王”,是因为它不仅可入药入膳,还能驱邪瘴杀毒虫。
可入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安胎散寒止痛,还能抗菌消炎抗病毒止血袪痰镇咳平喘。
可入膳:鲜嫩之叶芽可当菜蔬,可煲蛋汤、熬米粥、制青团、做面条、蒸馒头、包饺子,还可制成艾叶酒、艾叶茶。
可驱疫:据说诞生于祝融时代,由于楚地端午时节,暑湿严重,易发瘟疫,多现虫害。百姓便在门窗上挂艾草用以驱疫辟邪,在住宅熏艾草烟,给孩子们洗艾草澡。
诸如今年的“新冠”,据相关报道,艾草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近年来美容界推出的“艾灸”,并非什么新生事物。早在《扁鹊心书》中便有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等穴位,“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
寻常香艾,清冽盈山黛。
百草之王保康泰,别有一番风采。
火神赐汝冰苔,黎民善用驱灾。
药理养生体健,天地无涯大爱。
温馨提示
语录网网友观点:有些东西走着走着就背离了初衷,谢谢丁教授分享,留墨添彩,夏日清凉,文怡~,小时候见过奶奶用艾草拧成绳儿,点燃了驱蚊。
感谢兵法友美文,长知识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谢谢夏雪文友分享,留墨添彩,夏日清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艾草”。
情满端午,学习分享,是这个样子!
如今的人们已经很难有这份景致了!
谢谢文友留言分享,预㊗️端午吉祥!
艾草其实真的有一定的杀菌効果,记得五十年代,有的医院曾使用艾草燃烧作为手术室的空气清毒,其效果不错。
艾草未必诱人,诱人乃是文化魂。
借托艾草话文章,直抒千年华夏吟!
好文!
天呐~岂敢岂敢,头条卧虎藏龙,还敢称大师?,兵法老师佳律!
美词!
美文!
写的真好!
学习了!
兵法老师好诗文!
建议,可以同时多处投稿。
曾经看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安徽毛坦厂一位陪读妈妈,给她的孩子做“艾蒿粑粑”的全过程,感觉很美味!
不过,我是没有吃过的。
佳作欣赏!
学习!
兵法师早上好!
头条真正的国学大师!
祝开心快乐!
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