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都对蜀汉大将关羽记忆犹深。他虽然出身不高,且一出现的时刻,便是个已经身负命案的逃犯,但却是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刘备、张飞结拜为弟兄,留下了“桃园三结义”的千古美谈。
然而,除了关羽的名声和其高强的武力外,他还有一个最令人敬佩的地方,那就是忠肝义胆,为人极其仗义。特别是在一次战役之后,关羽与刘备走散,他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当时的敌人曹操。曹操原本便极为看重关羽,看到他主动投靠到自己这一方,便一心想要拉拢他,金钱、美色、高官等等手段不一而足。
然而,在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关羽却是不为所动,完全不接受曹操给自己的东西。并且在听到刘备的消息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带着两个嫂夫人出发与刘备会合,一路之上,过五关、斩六将,历尽千辛万苦才终于重新与刘备汇合。
关羽这样的表现,其实从根本原因上来讲,就是因为他是个极为重情重义之人。对于这样的人,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人们极为推崇和赞美的人。
《论语·里仁篇》中记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所谓“不仁者”,指的是那些没有品德的人,又或者是心中没有“仁心”的人。
“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这句话说明了两种情况,而这两种情况,对于“不仁者”来说,都是不能长久的状态。孔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是因为他觉得,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仁德,那么不论是处于贫穷之中也好,还是处于安乐之中也罢,都会在一定的时间段以后,做出不符合仁德要求的行为来。
比如:贫困的时候,他的私心和私欲就会不受控制,可能会找机会去强占别人的东西或者成果,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身处安乐之中,他可能会因为无所事事,而滋生一些坏习惯出来,并利用自己的富贵资源,做出不仁之事。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两句话,是从普通大众与智者两个层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这里的普通大众,但是“仁者”,也就是那些有“仁德”思想,但在智慧上却没有太突出特点的人。
这一类人,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的样子,他们心中有一把自己的标尺,知道什么事情能做,而什么事情不能做,并且会严格遵守自己的标尺。
但是,这一类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只会安于“仁”的现状,不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
这里的智者,就是指那些心中有“仁”,但同时思维很活跃、很聪明的那一类人。他们不但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还会根据自己心中的想法,举一反三,在“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更好的成绩。
结合“里仁为美”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仁是极其重视的,也是他的主要思想之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的品德,才能谨守自己的真心,不忘自己的初心,坚定自己的信心,同时拒物欲之诱惑、防私心之渗透、抵私利之腐蚀。
从而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旗帜鲜明的主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或是达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