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爸爸问你有何感想怎么回答?“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当孩子这样问的时候,你怎么回答?

爸爸问你有何感想怎么回答?“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当孩子这样问的时候,你怎么回答?

上个周末就是清明节,很多家庭都安排了扫墓祭祖的行程。虽然对于孩子来说,放假就意味着玩耍,但他们也能感受到清明节与其他张灯结彩的欢乐节日有点不同。

“什么是死啊?”

“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之后去哪了?”

“我什么时候会死呢?”

“爸爸妈妈也会死吗?我不想让你们死!”

……

当孩子问出这些难题的时候,你是选择回避,还是尝试坦诚地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聊一聊“死亡”呢?

生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宝贝们年龄还小,可能还没有经历过亲人朋友离世,但总难免遇到精心照料的小宠物离开、花草枯萎。

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对于“死亡”的概念还不是很明确。在他们眼里,“死亡”可能是暂时的,就像玩具没电了,充电之后又复活,或者像动画片里的人物,压扁之后还能复原站起来。

“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小E记得哲学家萨瓦特尔这样说过。

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认识“死亡”呢?

忌讳与恐惧并生

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文化,但相同的一点是,大家都忌讳谈”死“,由此产生了许多种说法代替“死”。

英文中有go belly up(肚皮朝上)meet your maker(见到你的创造者)等表达,在中文里我们也常用“走了”、“离开”、“驾鹤西去”等词汇,来代替那个不想直接说出口的词,甚至因为读音相近,我们会对数字“4”有所忌讳。

想想我们小时候,不经意说出或做出相关的事情,常常会被大人责骂。

大人们往往忌讳谈及这个话题,甚至忌讳所有与此有关联的事情。

忌讳,往往伴随着恐惧。

但没有人在一生中能永远躲开死亡对心灵的冲击。

如果孩子不了解”什么是死亡“,当某天他不得不突然面对死亡的时候,可能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倒退,对死而复生的期盼,甚至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态度:我们要坦然聊 大声聊

面对这类问题时,家长要很坦然地告诉孩子,不要紧张,不要恐慌,也不要吓孩子。

有观点认为,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特别是5、6岁时,便可能对“死亡”的概念发生兴趣。但因心理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也有差别。

对最初接触死亡概念的孩子而言,“死亡”只是他们听到的一个新词汇。即使知道某人“死了”“去世了”,也不会像成人一样产生痛苦体验。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对“死亡”有了模糊的认识,但还不大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发现大人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时,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

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如何继续度过缺失一块不再完整的人生?这些都需要用死亡教育来教会孩子甚至家长自己。

死亡教育,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到自己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应该珍惜生命,而且还能让我们由己及人,从对自我生命的珍视,推及到对所有生命的尊重。

方法:该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1.不要用”睡着了“来解释死亡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容易产生”睡着了就等于死了“的误解,对睡觉有不必要的恐惧。

2.不要忌讳谈”死亡“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但是,孩子会在大人们的眼神里、语气里感受到恐惧。孩子会感受到,这个字背后传递过来的恐惧。

3.科学解释,消除恐惧

家长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孩子们死亡并不可怕,但生命是美好的,享受今天的生命,才是更重要的。

4.巧用绘本和动画,用故事帮助孩子接受

死亡教育是需要结合孩子认知发展一步一步来的,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绘本和动画中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死亡“的存在。

推荐以下几个讲述”死亡“这一主题的绘本:

《生命与死亡》(Life and I:A Story About Death)

《爱是永远》(Love is Forever)

《好好哭泣》(Cry, Heart, But Never Break)

《当鸭子遇见死神》(Duck, Death and the Tulip)

大卫·伊戈曼在《生命的清单》里有这么一段话: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亡灵,靠生者的想念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只要还有活着的人记得他们,亡灵就不会消逝。

爸爸妈妈们可以告诉宝贝,死亡并不值得恐惧,遗忘才是。

而爱,让我们一家人永远不会相互遗忘,所以我们不惧怕死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g202207280240063a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