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学设计、课件、微课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学设计、课件、微课分享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 通过分析看社戏、归途偷豆等事件,感受文章所要体现的人情美,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 结合背景资料,通过分析“好戏”“好豆”及环境描写,体会平桥村是乐土也是净土。

二、教学重点

1.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 通过分析看社戏、归途偷豆等事件,感受文章所要体现的人情美,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教学难点:

1. 通过分析看社戏、归途偷豆等事件,感受文章所要体现的人情美,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2. 结合背景资料,通过分析“好戏”“好豆”及环境描写,体会平桥村是“乐土”也是“净土”的含义。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补充法、小组讨论法。


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文体多元。围绕“民俗文化”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小说《社戏》,抒情诗《回延安》,散文《安塞腰鼓》,抒情散文《灯笼》。通过学习,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社戏》解析

本文主题: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语文要素: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1. 学生配乐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朗读过程中标画出你认为有趣的段落或事件。

2. 请同学选择你认为有趣的事件或段落,再次进行朗读。可以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尝试揣摩人物语言心理,读出趣味。

教师语言:大家选择的故事都非常有趣,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吗?

课件出示相关文学常识:文章选自《呐喊》,是鲁迅的一篇小说。

作者的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小说集为《呐喊》《彷徨》;散文诗集为《野草》。

明确:这是一篇小说,虽然有鲁迅自身生活的影子,但是是虚构的。

【设计意图】由朗读入手,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朗读的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有趣的事件或段落进行再次朗读,为后面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情美做铺垫。最后的追问,帮助学生明确文体,回顾相关文学常识。


何为社戏

教师语言:何为“社戏”?

资料补充:“社”左半部分表示“祭祀”,右半部分表示“土地神”。古代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每年播种或收获的季节,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叫“社戏”。

【设计意图】“社戏”的意思学生一般不理解,因而先扫清学生理解难点。


平桥村之“乐”

教师问题一: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小村?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回答。

【原文】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明确:偏僻、小、落后、文化水平低。

教师问题二:迅哥儿是如何评价平桥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乐土”

①可以得到优待、不用读书:“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②有小伙伴且他们热情好客:“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③没有过多约束且有新奇的活动:“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一同去放牛”“到赵庄去看戏”。这是常年生活在封建礼教中的迅哥儿好奇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发现,虽然平桥村是又偏僻有落后的小山村,但是在迅哥儿心中却是“乐土”分量极重。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前四个自然段可以发现一些原因,而这些原因也为后面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平桥村的人情美做了铺垫。

体会人情美

教师语言:平桥村是迅哥儿心中的“乐土”,这里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小说中人物众多,你最喜欢谁呢?请你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

1. 双喜:

① “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可见迅哥儿对双喜的固有认识——聪明 。

可见双喜一直为我想办法,此时突然想到,才会“大悟似的”。

②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 ‘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外祖母、母亲有两点不让去的理由,双喜就一连想出三点让人无可反驳的理由。且非常机灵、反应迅速,有勇于担当、底气十足,条理清楚、思虑周全。

③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可见双喜对于鲁迅的照顾,以及对于小伙伴儿们的关心。

④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追问:聪明的双喜为何此时将问题抛给阿发?

因为涉及阿发,所以让阿发来决定,避免矛盾。

⑤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由此可见双喜非常细心,思虑周全。

⑥ “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肩负责任,时刻留心。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勇于承认、利用六一公公的好客心理、贬低对手、转移话题。并没有选择昨夜商量好的骂六一公公。

机灵、聪明、周全、有口才。

2. 阿发: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完全站在小伙伴的一边,可爱无私。

3. 六一公公:

①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六一公公在意的并非偷豆,而是糟蹋东西。可见六一公公的节俭。

② “请客?——这是应该的。”

六一公公热情好客。

③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可见六一公公热情好客、淳朴实在、崇拜文化人。

4. 八公公:(虽未出场,但是人物形象鲜明。)

① 借船给孩子们。 大方、好客。

② “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大方、随和

小结:

人情之美是平桥村成为迅哥儿心中乐土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最喜欢的人物,并结合原文给出理由,带领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进而感受平桥村百姓的淳朴善良,体会平桥村的人情美。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在平桥村发生的有趣的事、有趣的人。那么在这篇小说中哪件事是让文中迅哥儿也好,让你也好觉得挺无趣的。

学生活动:思考、回忆回答。

真正看到的社戏。

“乐土”

教师语言:请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迅哥儿看到的“社戏”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

无聊、让人昏昏欲睡、失望。

教师语言:戏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豆也是很普通的豆,但文章最后“我”却说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

说是“好戏”“好豆”,并非戏与豆本身,而是在与戏与豆身上承载着的更多可贵的东西:

(1)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天真无邪、真诚相待的玩伴。

(3)热情无私、淳朴可亲的乡亲。

(4)关怀备至、和蔼可亲的家人。

无论是经历还是情感都这么的纯净美好、都是平桥村馈赠与我的,都是值得我珍藏赞美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真实感受入手,和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进而引出小说矛盾点,即“好戏“好豆”,通过分析这一矛盾点,学生更能够明白平桥村与“我”的重要意义。

再次体会“乐土”

资料补充:(原文前面略去的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社戏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

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

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

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

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

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

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

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

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

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

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小结:

多年之后看戏,再没有当年的童真、没有当年的心境,也没有当年的人了。童年看戏的经历保存于心底,历久弥新。它与如今聒噪的环境、怒目而视的人、成熟世故的自己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都让我无比怀念当年的戏、当年的人、当年的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学生更能够明白平桥村对于“我”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净土”

环境描写分析

(1)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4)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明确:景色是优美的、心境是朦胧沉静的。这是多年之后记忆中的平桥村、记忆中看戏的途中风景。是否真的这么好呢?不知道,但它是记忆中的样子。

可见,平桥村不仅是“我”心中的“乐土”,更是“我”心中的“净土”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环境描写的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平桥村之美,感受那夜的美,深入理解平桥村在“我”眼中的独特意义。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一:

文章主要内容并不是在写社戏,为何还以“社戏”为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明确:

(1)小说因“我们”如今看戏而起,自然回忆童年的社戏。

(2)故事以社戏为线索,从看戏前、中、后三部分展开叙述。

(3)看社戏的过程承载着“我”的童年快乐,让“我”体会到了人间温情。

思考探究二:

《呐喊》小说集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鲁迅为何将《社戏》放在《呐喊》之中?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明确:《社戏》描绘理想图景,实为针刺当时的社会。作者对清新自然、淳朴恬静的平桥村一般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实是对如戏园一样尔虞我诈、不适生存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仍执迷不悟、自得其乐的人们的断喝。

【设计意图】跳出文章细节,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审视文章。同时这也是学生的理解难点,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梳理。


课后活动

请以文中“我”的身份,为平桥村以一首小诗。

国家中小学网络平台课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0220525123007cf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