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菊花淡雅的诗句(描写菊花高洁淡雅的诗句)

菊花淡雅的诗句(描写菊花高洁淡雅的诗句)

有网友问菊花淡雅的诗句,下面小编就以1820字给大家详细介绍描写菊花高洁淡雅的诗句,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本文约1773字,阅读需 6 min 左右。

菊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传统名花。

早在东周,就有“九月荣菊”的记载;《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描写,伟大的屈原是以菊花自比的第一人。三千多年来,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菊的诗篇为人称颂。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境,笔下的菊也绽放不同的风姿。

牡丹以富贵著称,兰花以名贵著称,菊花以傲霜著称,并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菊,隽美多姿,却不落入娇艳妩媚之流,反倒有素雅、坚贞的美名。

诗人赋予菊花崇高、坚强、正直不屈、高雅纯洁等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并为其增添了各种美好的情调,将其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人格气节的写照。

今天,我们先来赏两朵隐士的菊。

东晋 陶渊明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七

秋菊有佳色,度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虽然东周时期已有菊花的记载,曲博士也将其与自己比较,但真正创造菊花文化的是晋代陶渊明。

他出身名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荀阳最有权势的一族,他家虽然落魄,但也不至于冷到吵吵闹闹。

其实,诗中很清楚地说在人的环境中建造房屋,紧接着还问,为什么能做到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他,心就远离了偏向。

心,达到了一种超脱了世俗、淡然的境界,“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冷漠的态度,不愿随波逐流,自然也就疏远了奔波追逐俗世利益的人,此而让自己处于僻静的地界。“车马喧"不仅是实物,也是象征,它代表当时那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整个官僚群体。

陶渊明的心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拘束的,他的隐逸是真隐逸。

苏轼说,万人如海一身藏;

中国道家哲学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闲逸的生活不一定要到山林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田园在我们的内心里。

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隐士,在自家的花园里随意采菊,偶尔一抬头就“悠然见南山”,按照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解释为“悠然见南山”或“悠然见南山”。

明·石涛 《陶渊明诗意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这个“悠悠”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悠悠自在,山幽静巍峨。

南山也有:夕阳的阴霾,若有若无,飘绕群峰;成群的鸟儿一起飞翔,归于山林。(山上空气一天比一天好,鸟儿一起归去。)

其中的意境,我想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逻辑语言无法解释这种意境的精妙之处,已经是一种哲学的感觉。

陶渊明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原本想做一些“为老百姓大干一场”的事情,但当时的官场政治黑暗,东晋疲惫不堪,政客们都在耍花招,摆架子。他爱孩子,为了十个孩子,为了养家糊口,他还强迫自己出去做官。

他也当过几次官,最后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当了八十三天的小官,但他不高兴,上级来检查,耍威风,让他束着腰带去见他,他不想留下尊严,就甩开袖子回家了。

他回家后做什么?看书。看书的原因是什么?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他弹钢琴,但他不知道旋律,他的钢琴是一架“素琴”。它是多么素食?甚至没有一根弦。

《南史隐士传》说,我听不懂旋律,但我有一把朴素的竖琴。李白也说:陶陵去了彭泽,迷茫而太古老的心,大音自成体系,但演奏无弦的竖琴。

他每次喝醉就开始抚那把素琴,弹完以后就跟朋友说:“我醉了,要去睡了,你自便吧。”(李白有诗曰: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他弹琴没有琴弦,天籁却在心间,他听到了自然的欢愉,他不优雅,也没有礼貌,他喝慈善的酒,却喝得痛快,他读闲书,不为功名,只为“不快乐复”。

他爱书爱琴美酒菊花,陶渊明东篱下有菊花,饮菊嚎叫采菊。

菊花颜色美好,沾着露水,采摘下来泡在酒中啜饮,菊花酒让他感觉到,更加远离了世俗人情。如此逍遥,不禁一饮而尽杯中酒,执起酒壶再来一杯。

喝醉后,我写下"这是一件被遗忘的事情,远离我对世界的热爱。虽然一杯酒是单独进入的,但杯子是倒出来的。"

日落后一切归于寂静,鸟儿归于山林,欢快地鸣叫,东篱下,无论是长啸,还是欢歌,就这样安逸地度过此生。

这两首诗属于《饮酒》系列,都是陶渊明醉酒后写的,也是他醒来后修改润色的。

菊花,也伴随陶公的千古名篇,成为了隐逸的高洁之花。

本文系“文海杂览”独家稿件,欢迎读者点赞转发。

“点赞” 的 永 远 18 岁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67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