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花丛冷眼)
花丛冷眼①,自惜寻春来较晚②。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③。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注释
①冷眼:冷淡、冷漠。②寻春:游赏春景。③浑不解:犹言全不解。
赏析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自古,相思一物便作为痴男怨女的牵连徘徊于万丈红尘中,不可名状,又无从抵挡。古龙在小说《萧十一郎》里曾写过一首小诗:"道是不相思,相思令人老。几番几思量,还是相思好。"数言便将相思之兜转玄妙直白道来。
纳兰这首减字木兰花也是相思之作。只是这相思之中寄托更多的是一份哀婉怅恨之情。上阙纳兰用典于唐代风流才子杜牧的故事,彼时杜牧曾作《怅诗》以表怅惋之情: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晚唐人高彦休《唐阙史》卷上曾记载过与此诗有关的一个故事,即杜牧早年游湖州时,遇到过一个面相极为秀美的十余岁少女,心生喜爱之情,便与少女的母亲约定说等他十年,他若十年未回,再叫女儿作嫁。只是杜牧当上湖州刺史已是十四年后的事了,彼时那女子也已嫁人生子。杜牧怅然以作此诗。当时杜牧没有命题,时人命题为《怅诗》。
纳兰在此沿用此典以表明自己与杜牧相似的情感:原是只能怪自己游赏春景来迟,失了那最好颜色,须怨不得如今花丛冷淡,萎靡相对。只是看着眼前这已经残了的春景,不由思及佳人,纳兰本性多愁善感,触景伤情便更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叹出,便吟:"知道今生,知道今生哪见卿。"想来佳人也若这冷眼花丛,不再两颊飞红,盈盈浅笑的出现在容若眼前了。
关于容若的爱情遭遇,民间传说甚多,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是一个说他爱过甚至有过婚姻之约的一位"绝色"女子后来被选入宫,相爱顿成陌路,给纳兰留下无尽愁绪。然而民间传说并无可靠的文献证据证实,不能排除演绎的成分,但是从本词上阙来看,容若似乎确实曾有一位恋人与之失之交臂,至于原因究竟是容若如杜牧一般因某事耽搁而误了姻缘,还是佳人被另一更有权势的男子夺去,使得有情人不得眷属,如今已无从考证。但不论过程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
到如今春色已残,还能有何寄望呢?到了下阙,容若用了前文提到的"相思树"的典故,关于相思树的故事,还有一首童谣被流传了下来:"乌鹊双飞,不羡凤凰;韩凭之妻,不嫁宋王。"想来容若自知此生已无再见机会,竟是将再续前缘希望约定在了死后。
"不信相思浑不解",浑不解在这里的全部不知道的意思。曾相知相爱的深挚情意,使得容若坚信那绝代芳华的佳人绝对不会忘记自己,而自己的一片相思情深,即使现在彼此已是天各一方,伊人也定然不会一点都不知道。而你若是真的明白我对你这份情意,就"定与韩凭共一枝"吧。
纳兰在这首词中多寄托怅惋相思的怨愁和生死相许的深情,此外并未更多对世道以及缘分浅薄的怀恨怒意,这刚好迎合了纳兰"怨而不怒"的诗学主张。那到底相思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呢,元代的徐再思曾在《蟾宫曲·春情》中有过这样的描写: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原来最深的思念是一份离别,两处销魂凋零。也便是如此这般昏惨惨也要继续的相思,消磨了时光,消瘦了伊人,仿佛一个倏忽,就从今生,蔓延到了来世,口里心里,还依旧碎碎念着,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