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婆媳之间很难相处。难就难在,两个原本毫无血缘关系的世代女性,因为婚姻关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里。而且,由于家庭成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教育经历不同等文化细微差别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偏差,磕磕碰碰成为婆媳关系的常态-法律。严重的是,他们还陷入了紧张、敌对和吵闹的战斗僵局。但在妈妈看来,心若在乎,哪里都有怨言。心若放松,就永远是晴天。只要婆媳角色互换,宽容体贴,推心置腹,坦诚相待,就能达到彼此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是婆婆就是胜过婆婆"。这是妈妈和奶奶在3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答案和启示。
母亲刘雪珍出生于赣州市。由于家境极其贫困,小学三年级时她被迫辍学,开始步入社会。她靠做搬运工、采煤和其他零工赚取一些工资,勉强维持家庭生计。她弱小的身心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的充分补偿,坚韧、独立、宽容、善良的性格从小就得到磨练。1968年,为响应全国城市知青下放农村锻炼的号召,母亲一家和舅舅到于都县农村务工。1971年,母亲嫁给了父亲。婚后,母亲成了家乡千年古村澄江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父亲在千里之外的赣州市打工,两地分居。受限于当时的学校条件,妈妈在学校吃饭(家里自带米),住在离学校两公里的爷爷奶奶家。她每天早出晚归,来回走一次又一次。
照片拍摄于1975年12月。作者的母亲(左边第一个抱着孩子)和祖母(左边第二个抱着作者)一起拍了三代孙子的照片
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她从小就没学过书,也没读过书,更别说什么都见过了。她有保守的意识形态。她一年365天围着小山沟里的家务和农活转。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媳妇。为此,在那个靠劳动赚取工分为生的穷困年代,能不能做家务,能不能干农活,自然成了奶奶衡量儿媳能不能干,好不好的心理标准。一开始,奶奶对妈妈还算满意,毕竟儿子娶了个城市媳妇,在乡亲乡邻面前也觉得有面子。然而,在一起生活后,奶奶发现妈妈不擅长做家务,也不会干农活。她的不满与日俱增。她对母亲的态度开始变得僵硬和冷漠。她总是当着姑姑和其他农村媳妇的面批评母亲不做这做那。
面对奶奶的抱怨,妈妈选择了默默承受,经常忍气吞声或者以泪洗面,却从来没有和奶奶吵过架。她更暗下决心,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努力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她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学习做家务,每个周末回家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比如摘谷子、切猪菜,就是为了试图通过实际劳动改变奶奶对自己的看法。尽管如此,奶奶对妈妈的态度还是忽冷忽热,对工作挑三拣四。有一次,寒冬腊月,母亲忍着刺骨的河水,把婆家十多个男女老少的大衣、内裤拼在一起洗洗晾晒,却被奶奶骂了一顿。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奶奶认为男女内衣不能一起洗晾,会给男人带来厄运。之后,这位妈妈每次洗衣服都将男女内衣分开洗晒,以遵循奶奶固有的传统生活习惯。后来,也许是我们的兄弟相继出生,奶奶对妈妈的态度也逐渐好转。
赣州80年代老照片,来源于网络
奶奶真的从80年代就接受了妈妈。当时,父亲从赣州市调到老家工作。母亲转行在一家供销社做销售员、仓库管理员、出纳、办公室管理员。父母聚在一起一起工作,在单位独立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我们的哥哥上学时需要照顾他。为此,奶奶跟着照顾我们,和父母一起生活了10年。在此期间,在人格方面,母亲充分尊重和信任祖母,主动将家里所有的钥匙交由她保管,每月的工资和现金交由她支配,从而保持了家庭的主导地位好妻子的位置。在生活中,妈妈给予了奶奶很好的照顾和照顾。每到夏天,三伏高温天气蚊子多的时候,妈妈每天晚上都坚持先在外婆房间点上蚊香,经常半夜起来用扇子身子悄悄地抓蚊子,所以我祖母可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睡眠。每到水果或生鲜上市的季节,妈妈就从市场上买回来给奶奶尝尝。每当我在商店里看到新的合适的面料,我妈妈就邀请裁缝给我的祖父母做新衣服。就称呼而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也像爸爸一样把名字从你婆婆改成了妈妈。久而久之,母亲真诚善良的心和小小的言行,让外婆看在眼里,看在心里,让外婆真的很喜欢认这个城市的媳妇。于是,外婆离开我们回娘家舅舅家老家生活,就很执着于和妈妈相处,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和谐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奶奶在84岁时活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拉着母亲的手,颤抖着声音说:女儿,你这辈子伺候过我,你会很有钱很出名的。"在挣扎着把她随身携带的箱子钥匙交到母亲手上当姑姑的面后,她与这个世界安然入睡。按照农村老家的习俗,长辈去世时,一般会把钥匙等信物委托给最亲的儿子或女儿。奶奶生前把钥匙交给二儿子和儿媳母亲的场景,突破了农村和她长期固有的传统生活观念,充分证实了母亲和奶奶之间充满爱的家庭的真实感情,并成为村村相传的佳话。
(作者 / 谭光明 编辑 / 梅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