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可以说是人们忠实的伙伴,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如影随形。尤其是在夜晚,当你寂寞的时候,你看不见的时候,它提着一盏灯,照耀着你,给你勇气,陪你走过漫长的时光。
我们今天有电灯,但古人当时没有。他们外出时完全依赖月光。不仅视月为灯,更视月为神、玉、月宫。他们非常向往,从而构思了嫦娥奔月的神话。
其实阳光也很好,只是有时候太阳很烫。古人有点讨厌,说红日炎炎似火。他们还编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叫后羿的人把太阳射下来了。
人们喜爱月亮,称它的形状为玉盘,它的光为清光。因为它没有那么高的温度,它不会烤人。所以古人讲舒适,讲天人合一,松林间明月照耀,石头上清泉流淌。据说柳树顶在月亮上,人们大约在黄昏之后。
既然月亮与人密不可分,游子不在的时候也有伴。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它可以照耀任何地方。虽然你们两个在天涯海角,但月亮可以把你们两个联系起来。
我们知道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找月亮喝酒。他说他举杯邀请明月组成三个人。李白最爱酒,最爱月亮。杜甫说他有一百首斗酒诗,睡在长安城的餐馆里。
李白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从小就有很高的理想。他信奉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年轻时,他大约26岁。他出去漫游,到了扬州,住了酒店。他喝了点酒后很快就睡着了。
当他醒来时,还在迷迷糊糊中,他突然发现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霜,雾蒙蒙的。他看着窗户。那时没有玻璃。它被一层白纸覆盖着。原来是月光透过白纸照进来的。
他在床上睡不着。后人说他坐在马扎上,靠在井上。这是不容易理解的。劳累了一天,赖床肯定舒服。月亮照在他身上,他也看着月亮。此时,他唯一的知己就是月亮。
这时,夜深人静,一切都很安静。只有虫鸣,仿佛搅动了李白的心思。的确,孤独涌上心头。他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还是第一次尝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滋味。
他推开窗户,望着月亮,想起了在江油度过的日日夜夜,想起了父母亲人,想起了江水,想起了躲猫猫的伙伴。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于是拿起笔记录下当时的心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有过这种经历,再加上是诗歌大师,短短四句话,他就手一挥,开始了写作。但没想到就是这个随手之作,一传十,十传百,很快火遍大江南北。
而且,这火已经火了一千多年了。说它是不朽之作,是千古杰作,一点也不为过。我们知道,罗宾王有一首歌《鹅鹅宋向天歌》,比那首童谣更火。
你说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很多大人还不知道,多少孩子还背不出来。即使是两三岁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也能张开嘴巴。尤其是床前明月光这句话,口口相传,成为生人思乡惜亲的口头禅,成为千古名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一是因为它的语言简洁,结构简单,连贯清晰如文字。没有玄机,没有典故,没有难懂的知识罗列,你知我知大家知。像一首顺口溜,连老妇老幼都喜欢。
二是营造异乡静谧环境。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幸好有这样一张安静的床,朦胧的月光,让一个疲惫的人消除孤独,安顿下来。如此静谧的地方,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使再大的躁动也会慢慢消失。
三是用月亮表达乡愁和亲情。月亮本来是光明和团圆的象征。再加上诗人的主观色彩,有见月如见人的效果。但大多数人都有异乡的经历,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情结。这正如张九龄所说,海上生月,天下皆在此时。
总之,静谧的夜,异乡的寂寞,皎洁的月光,涌上心头的乡愁亲情,都搁在这四个二十个字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让人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不用说那些流浪的流浪者了。
唐诗中关于月亮的诗数不胜数,就连李白自己也写了不少。然而,无论是哪首歌,都不如李白的《静夜思》那般深入人心、传唱力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