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章开始,老子讲述《德经》的部分。在这一章的开头,他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想法。《道经》前三十七回的道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而后面要讲的道德则不同。一定要分清,把上德和下德分清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根本没有美德的概念。他只是遵循道。他是无意的。他只是顺着自然的样子。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简单地说,他做事凭良心,不总是把美德放在嘴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贤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如果他是一个德行低劣的人,他应该告诉自己不要失去德行,如果他想告诉别人他是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他不应该让别人认为我的修养不好,我的品德很差...他的动机不纯,这样的人不道德。
比较这两种美德,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并不在乎别人是否看到他的美德,因为他不是表现给别人看,而是问心无愧。相反,如果他总是不忘仁义道德,天天念叨,就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德行,需要通过后天去修德。明星偷税漏税和官员违纪腐败是美德的表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老子进一步说,上下道德都是无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就看他有没有功利心,有没有目的,给别人造成了什么结果。所以,一个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能做的人,能做事没有任何心机,没有任何计谋,不想达到任何目的,不把道德修养作为手段,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有道德品德高尚的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相比较而言,上忍与上德有部分相同之处。仁没有意图,没有目的,没有功能利益。它应该对人和动物仁慈。这也叫人性。尚仁就是这个原因。儒家主张你要有为。道教在不违背自然的前提下,在你面前增加一个有希望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和儒家的两个概念是一致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尚义是孟子提出来的,因为梁惠王见到孟子,直接请孟子指点。这很有目的性,所以尚义没有办法什么都不做。表示一个人做了某件事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清楚。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礼的意思是你对一个人很有礼貌,但是对方不知道如何回应,这也意味着对方不知道如何礼貌。这时候就要抓住他,用语言和行动教导他,也叫开悟。礼和下礼的意思是见人没道理就骂。结果,他们不礼貌。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道、德、仁、义、礼五种品质依次递减。老子告诉我们,道刚建立的时候,不需要后面的。正是由于人类逐渐偏离了道,才在乱世中出现了忠诚、爱国和正义。
失去人性,就谈道德。没有道德,人人都不相信良心。然后谈仁爱,仁爱就是将心比心,后面这种人也少;还要讲课。义,就是做事合情合理。非理性就是不公正。最后社会出现很多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讲课,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忠诚,信用越来越弱。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更尖锐地指出,礼是乱的第一位,因为我们重视礼节,开始乱。当然,这不是礼仪的错,而是人的错。
老子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一步步的向道去提升,现在从一开始的礼,我们都说只要礼貌好,讲话也很有礼貌,没有诚意,认为礼貌就够了;应该升为义,当手做的时候,这或多或少是有意的,有些也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要提高到仁,仁就是不管你夸不夸我,我只是做我该做的应该做的,这也是孔子所说的我们学习的东西是为自己做的,而不是为别人做的。最终的方法是控制我们的内心,不被外界诱惑。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自以为有知识的人,只看到道的表面,没有真正领悟道的本质,只站在忠义最薄的地方。这也是自欺欺人的开始。老子提醒我们对待知识要非常小心。知识应该在美德的帮助下得到很好的利用。如果乱用,会有很大的反应。表面上愚弄了别人,实际上却愚弄了自己。
现在我们的父母,为了孩子,为了他的未来,当然没有错,但事实上这些想法和做法往往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好而孩子,往往把自己的想法或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老子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圣人,一个为人处事,循道而行的人。他经常从厚的角度看问题。他能看到道的本源,看到道的高度,而不是站在社会世俗的一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功利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我们应该站在道的根源,而不是肤浅的模式。去掉那些形式和华而不实的东西,真正修炼出真正的道,然后就可以随道了。
老子在这一章总结道可以说是良心。美德就是凭良心说话做事。于是,问心无愧,心安理得。这也是一个简单的生活过程。
语录网小编总结:可以说是良心,德就是凭良心说话,凭良心做事,结果问心无愧,心安理得,这也是一个简单的人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