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岳的第十八篇文章
为什么你好心帮忙却不好呢?
上周五,部门的小张帮助了一位同事。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却让小张很郁闷。
原来,那天早上有个同事有急事要出门,让小张帮他打个报告。她回答。本来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拿下,但她还没做到一半,就被临时叫去开会了。匆匆忙忙中,小张没来得及和同事解释,开会时就忘了。
见面后她才想起来,但答应对方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她一进办公室,就看见同事们从经理办公室出来。对方看起来非常难看。显然,她刚刚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小张懊恼不已。她想解释,但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任何好的解释都无法扭转结局。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很多。好心帮忙却做坏事,难免让人沮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我们做事,结果的评估权却掌握在对方手中,同时还有不可控因素没有考虑在内。所以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分析对方是如何考虑和关注的。
毫无疑问,在寻求帮助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又快又好地给出结果。快,体现的是时效性;嗯,要求的是质量。但种种原因导致了双方的认知差异:沟通、工作背景、工作能力、要求、事物的特殊性等。
认知差异导致交付结果实际差距:关于时间,你可能认为那是提交时间,而对方认为那是最后通牒时间;对方很可能认为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只是及格成绩,还有很多问题。
心理学上有一种期待效应。它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效应),是一种判断、判断、希望、希望、自己或他人实现某一目标或满足某一行为期望。期望产生的行为结果就是期望效应。
如果你能接受帮助,你会给对方一种“你很有能力”的错觉,然后对方会对你期望过高。一旦你没有及时交付,或者没有做好,甚至对方对这个结果有点不满意,更有甚者,被领导批评后,你还会转身对你发火。
为了避免好心办坏事,要慎重选择是否互帮互助。我宁愿不帮忙,也不愿帮忙,但把它搞砸了。
02关于"好心"帮助的几个误区需要澄清
1.偶尔帮忙可以,经常帮忙是照顾事情
当你帮助别人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成了你自己的义务,你帮的少了人家就会有意见。
平时腼腆的同事小张,有段时间经常帮同事老李做一份工作。同部门的小刘私下提醒她下次找机会拒绝,否则他很可能会继续做下去。但小张视而不见,认为自己是在助人为乐。
连续做了几次后,老李催促领导。小张在那项工作上相当得心应手。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经验。正好我接下来几个月要做一个项目,天天往外跑。还不如把工作交给小张。领导当场同意了。可怜的小张,帮了忙,结果被对方骗了。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工作中,或者身边同事的事情,有多少是这样走到我们的头上的。有时候你帮同事做一些工作,久而久之,这个工作就变成你的了,对方还冠冕堂皇的把事情推给你,气人?
所以,偶尔帮忙可以,千万不要长期帮忙。记住:不要有求必应,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
2、你帮助别人,说明你的工作量没有饱和,领导会给你额外的任务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就像我们在食堂吃饭一样。做饭的阿姨会决定餐具的大小来为你服务。如果你拿一大碗,你阿姨通常会给你更多的米饭。但如果是小碗的话,一般就少打了。
同样,领导也会通过你对同事的帮助程度来判断你的工作量。有可能你在业余时间帮助同事,但是领导还是觉得你的工作没有饱和。
其实领导对你不够了解,不可能天天盯着你。在他的逻辑里,你既然有时间去帮助别人,首先要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物尽其用,人尽其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你安排更多的任务呢?
因此,建议职场人不要太“助人为乐”,打肿脸充胖子。对于那些有能力做更多事情的人来说,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如果他们因为帮助别人而为自己承担了很多琐碎的工作,反而会把自己拖下水,那就得不偿失了。
3.你做的事情越多犯的错误越多给人的印象就越差
这个逻辑也简单。你什么都不做,肯定不会出错。你做的越多,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人们对你的印象越差,你就越不靠谱。这是职场大忌。优秀、升职加薪、未来工作机会好,你被选中的可能性不大。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每天无所事事的人能升职,而你却整天累得要死,却一直待在底层,没人看到你的核心原因:你十件事犯了两个错误,但相比于别人只做了一件,你却异常优秀。显然,大家会对后者赞不绝口,对前者充满非议。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好东西,也不值得失去一次。
切记:不要主动接过这件事,也不要对方一开口就接受,拍着胸脯答应,“我请客”、“小事一桩”。工作中有很多不可预知和不可控的因素,比如上级临时安排的重要而紧急的工作,比如老人突然住院等等,这些都会成为你做事方式的绊脚石。一旦你承诺了却没有做到,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3有效的帮助,你需要做到"二减一加"
1.懂得拒绝,帮君子不帮小人
不会聊天是因为找错了对象。同样,帮不上忙,很可能是因为帮错了对象。
你不是人民币,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有效的帮助,首先是有选择的帮助。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对于性格差的人,如果你把事情做好了,对方下次会更加找你帮忙。万一你做得不好,上级会追究责任,对方很可能会把锅甩给你。所以要及时果断的拒绝这样的人。
在《妮可的999封情书》中
善良是昂贵的,我们应该把它留给那些真正需要它和值得它的人。
怎么说不?这里有三种有效的方法:
1)划定界限
划定界限是一种干脆利落的拒绝方式,主要适用于工作上联系少,对方人品差的时候。
作为被求助的一方,最好一开始就让他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否则,对方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你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会让他觉得你是个软柿子。当你变得强硬时,他想知道为什么“以前是可能的,但现在不行”。
界限清晰,就是明确的告诉对方,这件事不只是针对你,没有例外。明确告诉别人你的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当你说不的时候,你有权利说不,你不需要理由说不。抱歉,这不是我的重点。请再找一个上级。""对不起,我从来不借钱给任何人,那是我的原则。"对不起,我从来不做我不确定的事情,那是我的底线。"
要真正拒绝别人,就要遵从自己的真实感受,给自己设定界限,勇敢而坚定地表达。
善良有度量,帮助别人有底线,才是真正的善良。
2)直接拒绝
当你在工作中遇到人脉比较多的人,你应接不暇的时候,这种划定界限的方式太生硬,太不近人情。我们可以切换到直接拒绝,通过说出客观原因,让对方知难而退。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这次我帮不了你。王先生将在几天后参加xx会议,并安排我准备相关材料。要知道,这可是事关重大,而且王先生一向严厉,我哪敢掉以轻心?接手新工作——部门最近刚调整/部门刚开发新业务,没人敢在这一点上掉链子。我刚刚接手,我要忙一段时间。时间错不了——真巧。这个月初/月底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最近某某同事休假了,我仍然做他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天我忙得连水都喝不下。
拒绝这件事,情商最高的表现就是去做,不不不装。不要因为为别人着想,不想让别人为难,就把自己看得太重。做不到的事,不要勉强自己,拒绝就好。
3)巧妙转移
如果前两点是直截了当的拒绝,在部门内部申请,调剂法尤其适用于跨部门求助。
它的关键点是采用迂回战术,将对方的问题转移到别处,同时避免推卸你责任的嫌疑。在转移话题时,我们需要坚定,温和和软弱。谢谢你尊敬我,但我对此了解不多。如果真要答应,那不是你有错吗?我不能这么做。你可能找错人了。上次这件事没有王先生的支持和几位同事的协助,我一个人很难处理。谢谢你的爱。然而,跨部门工作需要王先生的同意。我不能成为主人。要不你先跟王先生沟通一下?
调动方式其实是因为工作接触频繁,处理不当会对以后的工作不利。在这里,不仅要顾及对方的面子,更重要的是,这是两个部门之间的事情。首先要征得部门领导的同意,不能逾越。凡事留有余地,以后好好相处。
2.只做你能做的
帮助别人不仅要选择帮助的对象,还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超出范围的事情,我们很难控制,无法控制。对此,你要敢于在第一时间拒绝。千万不要一时逞强而不考虑后果。
芳芳的一个朋友稍后将庆祝她的生日。她想送朋友一套对方喜欢的化妆品。得知闺蜜丽丽有朋友在国外做代购后,芳芳通过朋友让丽丽帮忙买一套化妆品。丽丽欣然答应。
结果因为物流问题,迟迟不发货,生日前什么都拿不到。
没办法,芳芳只好在中午休息的时候打车去实体店。结果回来晚了,被领导抓了个正着,接受了一次训话。
芳芳恼了,觉得丽丽不靠谱。她明明答应了自己,却没有做到。她也让自己受到批评。越想越生气,很快她就不再搭理丽丽,从此朋友就成了路人。
你看,代购不是丽丽擅长的,但她把代购拿下来了,因为有不可控的因素,最终把好事变成坏事。所以,这提醒我们,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最好不要承诺。帮扶人员小,耽误大。
此外,工作中还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也无能为力:敏感的职位,如财务、人事、机密...;影响较大的事情,比如做决定、做决定;时间紧迫,比如这段时间你很忙,更不用说帮助别人了。不要触碰高压线,不要踩到可能侵犯公司或他人利益的雷区。
在帮助人之前,我们必须头脑冷静,拒绝确信任何事情。也许你想帮忙却帮不上,这未必是坏事。对彼此来说,减少了时间的浪费。
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帮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请求帮助,你就会帮助他们。适当的帮助是基于你擅长那一块,能够处理它,并且是自由的。
3.用损失厌恶来加分帮助
现实中,我们显然不可能拒绝每一个求助。既然帮助在所难免,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给自己加分呢?
是的,利用损失厌恶。先降低对方的心理预期,然后提供超出预期的帮助,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惊喜体验。
管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由于资金周转问题,一家公司不能像往年那样给员工足额发放年终奖。为了避免员工不满和人才流失,公司宣布裁员。消息一出,人心惶惶。大家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下岗名单中的一员,拼命工作。
一段时间后,公司宣布决定不裁员,以示人性关怀。众人松了一口气,觉得这家公司特别人性化。
几天后,该公司高调宣布了年终奖。群众更是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感谢公司,感谢领导”。
试想,也是年终奖。如果公司一开始就说要正常发放,像往年一样,那就没什么好期待的了。然而,利用损失厌恶心理的心理作用后,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心理体验大相径庭:首先,我们应该谈论裁员。下岗了,工作没了,其他福利谁来管?接下来,不裁员。哈,放松,保住工作就是一切。最后发年终奖。哇,有年终奖。真是惊喜,公司太好了。
第一,降低员工预期,再次带来超出预期的消息。效果非同寻常:员工对公司心存感激,然后更加认真地工作。
某航空公司也用了这一招,巧妙地提升了乘客体验。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不得不推迟着陆。机长熟练地告诉乘客降落时间。第一次:预计4小时后;第二次:经过多方努力,预计提前1小时。第三次:重磅消息,1小时后落地。观众欢呼起来。
其实舰长知道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降落,但直接通知他显然是平淡无奇的。从4小时到只有1小时,除了乘客内心体验的高峰,更重要的是,这个航班很可能是选择航班时的首选。
峰终定律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经历的记忆只会记住高峰时和终点时的感觉,即“高峰”和“最终价值”的经历。
你看,利用损失厌恶心理,就是变相调动人们对峰值和终值的体验,从而给自己留下好印象。
写在最后
成年人的世界讲究的是互助共赢。当面对求助时,我们必须清楚,我们不必在他们每次求助时都互相帮助。不要因为怕得罪别人,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而委曲求全去帮助别人。要清楚,当你不能取悦所有人时,取悦自己。该拒绝的时候,要善于拒绝,见机行事。具体而言:
1.果断拒绝人品差的人,只帮助靠谱的人;
2.尽你所能,避免超越它。通过这两个原则,先砍掉很大一部分帮助。
3.接手推不掉的帮助,全力以赴去实现。必要时,利用损失厌恶心理效应为自己加分。
如果被拒绝的一方对此翻脸,那么你知道这样的人不值得继续合作才是刚刚好。有真实可靠关系的人,一定要充分理解你的苦衷,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用道德绑架你,强迫你。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是一句话:“你关心的人有没有用爱回报你?"
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把帮助别人的机会留给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人。无论职场还是生活,好的帮助一定是相互安慰,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