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人闲桂花落,倚窗听雨声 …

人闲桂花落,倚窗听雨声 …

​庸人看雨,烦;

俗人观雨,愁;

文人看雨,听;

圣人看雨,乃众生。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雨天,看书,这是大多数人的理想。

看书,没有雨声,少了灵气;听雨,没有书声,少了清雅。

听雨读书最容易使人入静,它不同于孤灯杯茗,也不同于赌书泼茶,更有别于红袖添香,它是人与天地最自然的融洽。

苏东坡有个书房名曰“喜雨斋”,他甚至将一座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其谓:“亭以雨名,志喜也。”

周作人也有个的书房,叫“苦雨斋”,每至雨下,其写作的灵感倍增。

雨是窗外事,书为心头好。

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都能让人手捧闲读,沉浸其中,伴随着窗外琳琅如玉的落雨,心也可以变得悠远,宁静。

古人所说的“扫石共看山色坐,枕书同听雨声眠”,写出了多少人窗下的诗意,手倦抛书,听雨入眠,大概抵得上十年尘梦。

雨往往跟草木有关。

中国人喜欢在书房的外面,留一方空地,大的可以是一方庭院,小的可以是一眼天井,再不济,也可以是瓦檐窗下,在这些地方,种上清雅的草木。

比如像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写的“一篁修竹”,“一畦苏带草”;比如像计成在《园冶》中所写的“蕉叶”,“幽梅”等,待雨下的时候,淅淅沥沥,打在这些草木的花叶之间,为生活平添一份幽韵雅意。

听雨一事,随着书房外的时间而变,情境也有所不同。

天街小雨,草色清浅,这是韩愈的春;

几回疏雨,敲打圆荷,这是晏殊的夏;

巴山促膝,夜雨涨池,这是义山的秋;

冰雪未至,雨袭寒梅,这是苏辙的冬。

书房外一年四季的变化,也随着这雨声而记录下来,成为中国雅文化里,最为惊艳的一幕。

雨,幻化成四时的风雅,根植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文人心灵与天地物候的碰撞。

如果说人“三省吾身”是对自我的批判,那么听雨便是对自我的慈悲。

喜欢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词:“少年听雨,人在歌楼;壮年听雨,人在客舟;而今听雨,人在僧庐。”

听雨一世,从少年到白头,时光雨下,不仅仅听的是雨,看透的是雨中的人生。

苏州 • 木 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2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