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能说会道,我经常喜欢在打车的时候和司机大哥聊一会儿天,然后在下车的时候愉快地分道扬镳。
北京“的哥”们的自我熟悉是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也是这么多年北漂经历中最难忽视的,我也曾动心写关于“的哥”们的趣事,但万万没想到,在日复一日的拖延中,我第一次遇见了这篇散文《北京的哥》。
在这篇随笔作者陈世旭的笔下,北京的“的哥”成了一种北京符号,有帝都根的骄傲自满,也有杂院的淳朴,司机大哥们似乎无所不知,难免天真于市井,他们的见解或许并不高深,但却充满了鲜活的民间智慧。
最有趣的是,整篇文章生动地展示了一种坐在前面的司机大哥,而我们的读者是后座的乘客,一边开车一边听司机师傅讲述北京的那些事情:
上车落座后,先问下你的住址,再自然地聊起你的职业生涯,就算你是个不爱聊天的主儿,司机大哥也有足够的能力“不说话”,继续和你聊起司机圈子里那几个人,所以,司机的素质也被引出来了,然后顺其自然到奥运会,再到工薪阶层的收入,出租车的乱收费,还有那些偶尔让“的哥”们心慌的~即使到了目的地,他们还是想这样说:
怎么样,我们交个朋友吧,你不写小说吗,如果明天你没有什么东西要写,就去找我找个故事,确定你有机会,就怕你写不完。
果然,这篇文章应运而生。
正如作者所说,在北京听“出租车司机”是一种享受。仅仅是那种张口就溜的北京话就足以让人着迷。
对我而言,亦有同感。
在阅读这篇短文的过程中,我不记得有多少次忍不住笑出声来,文中的北京“的哥”形象和我记忆中的司机师傅一模一样,所以,我不禁想把它推荐给大家,感受一下“的哥”作为北京独特符号之一的风采。
如果你是地道的北京人,或者是北漂一族,那么你看了一定会和我一样开心;如果你还没有机会来北京体验一下“的哥”们的聊天技巧,不妨先看看这篇文章,玩个痛快。
顺便说一下,这篇文章被收录在《悦享人生》一书中,这是一本庆祝北京文学70周年的散文集。
既然是散文集,自然不止这一本。
在《北京文学》杂志编辑部的反复选拔和多角度考量下,精心挑选了余华、王安忆、梁晓声、池莉等17篇名家散文。
并且全书创造性地分为三个特写,每个特写都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构思:
在第一个系列中,诗歌和葡萄酒利用他们的时间。顾名思义,他们希望传达给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当歌唱关于葡萄酒时,鲜花必须在盛开时折叠。不要等待鲜花被折叠。
有些姿态,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而有些风景,也是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与其为世界的瞬息万变而惋惜,不如珍惜当下,真诚地活着,热情地活着,尽情地歌唱,趁着岁月年轻,诗和酒,才能不辜负当下。
第二个系列,爱可以抵得过漫长的岁月,是进一步提醒,在漫长的一生中,只有生活和爱才能不辜负。
我们怎么能对得起它?活着的唯一方法就是死去。
在收录的6篇文章中,马卡丹的《守望》让我们想起龙应台的同名散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守望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次次中,我们读懂了对生活的热爱,也不辜负。
似春梦,却又似秋云,在这样一个风情万种,转瞬即逝的世界里,总不能让自己活得太无趣,生而为人,总得爱点什么,才对得起诗酒年华吧?
最后第三个系列,活着,一定是热气腾腾的,也是直指生活的烟火。
收录的六篇文章包括田振英在《冬日的记忆》中对母亲的追忆,梁晓声在散文中对父亲的敬意,齐建荣的《皮鞋》。
一本散文集,选自17位作家,呈现了17篇风格各异、内容各异的文章,或谈人生、或谈回忆、或谈时代、或谈亲情、或谈自由、或谈梦想......但归根结底,写别人的生活,才能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芸芸众生中,普通人也好,英雄也罢,无论是谁,都应该热气腾腾,活出自己的真性情,活出人生的烟火气。
这或许就是散文集的魅力所在,在变幻莫测的集子里,一口气读出不一样的人生与思考。
"来源网络的一部分,入侵和删除"
·END·
我是@楚诗思读画,感谢阅读,期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