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形容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北京去故宫感受一下留下的帝都氛围。
两次去北京都是源于出差,广场一次是5月份,升国旗一次是10月份,句子5月份挺热的,描写但是10月份就已经冷了,优美请假、休息、周末,形容两次出差几乎把我想玩的都玩了,北京所以这篇文章也可以写。
我去的第一件事是天安门广场,广场去看心仪已久的升旗仪式——我喜欢这种仪式感。
天安门广场每天的升旗时间安排可以在网上查到,升国旗大概是早上5点20分左右,句子已经记不清了,描写提前了半个小时左右到达广场,优美但是已经完全错过了占据有利地形的机会,形容大量的游客已经靠墙排成了一条松散的线,北京后面还有兴奋的游客在跑。
也许是路灯的缘故,广场虽然太阳还没有升起,升国旗但夜幕下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天安门广场,句子庄严肃穆,描写比白天被游客吵吵闹闹地包围更有感觉。
但可视范围还是很有限的,优美也不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形容只是在围栏边排队等候。
随着晨光渐渐明亮,北京终于看到长安街对面聚集的人群,广场不久后,升国旗就听到远处人群的尖叫声,句子紧接着是更远处传来的整齐的踏步声,描写踏步声响亮透明,优美仿佛是由地面的震动一路从远处的天空传递过来的,你可以从脚底清晰地感受到与耳膜同步的共鸣。
当护旗队员沿着长安街往上走时,我才终于看到了他们——相隔大约两三百米,我的手机根本拍不出来。尽管如此,几部手机还是从我身后和头顶伸出来,开始点击拍照。护旗队员也协调地迈出了一步,步伐变得更大了。
当最后升旗时,我没有听到响亮的步伐声。首先,太多的手机拍照/录像破坏了我理想中的升旗仪式(我认为升旗应该站直,默默认真地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二,那天升旗者表现异常,音乐还没结束,国旗就升到了旗杆顶部,失去了恰到好处的快乐——这似乎是罕见的。
升旗仪式后我去了天坛,对于北京本地的老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园,和我10月份去的景山公园很像,你可以看到当地老人悠闲而文艺的生活,唱歌,健身,用大刷子蘸着水在地上写字,一起坐着或站着聊天......听老北京人说话是一种享受,它介于评书和相声之间。很短的句子也能抑扬顿挫地说出来,让人很舒服。
相反,对天坛的其他印象已经被遗忘了。毕竟,如果失去了过去盛大庄严的皇家祭祀阵列,无论是圆山还是祈祷殿,它都只是一座失去了灵魂的建筑。
当然,故宫是一定要去的,但可惜所有游客都是这么想的,所以但凡有大厅的地方,大厅前面一定挤满了想一探究竟的游客;我也挤了几下,其实大厅里的陈设都很简单,远没有它的外表漂亮。
不如找个高一点的地方看看栏杆,看看汉白玉的栏杆和台阶,看看制作精良的金釉重檐屋面,看看红色连绵的宫廷外墙,这就是所谓的雕栏玉楼当还在。
如果你是一个对历史或建筑颇有研究的人去参观故宫,应该会有更多的感受,可惜我不是,故宫很大,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想象,也不像是一个宜居的地方,更像是皇权的宣示和彰显,你每跨过一个门槛,都是一次权利的授予,虽然今天这样的权利已经平分了。
从景山公园的顶部,你可以看到故宫的全貌,红墙环绕的广场紫禁城,宫殿像牌匾一样,让人们可以想象许多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琐碎的日常生活——规则下的城市氛围,各种流行名字的大街小巷,蹲在墙上抽烟聊天的两个人,深夜在后海吹萨克斯风的值班保安,甚至互相斗嘴的老北京人...
权力是生命的墓碑吗?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皇帝中有人想逃跑,因为红土更好。
长城也是必争之地,这个项目放在今天应该不容易,蜿蜒的长城从高处看确实像一条巨龙,千百年来在山林中艰难伸展,用血肉之躯捍卫着一方江山。
远眺长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或许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有这样的韧性,能够千百年来,跨越朝代守护同一片土地。
此外,“不去长城就不是英雄”这句话说得太明白了。爬长城总是让人觉得累,但事实上爬到好人坡是相当容易的。从入口开始,我和我的朋友在38分钟内到达好人坡——被人流堵塞的结果。如果你有足够的精力,你不必花钱坐缆车。
如果天气晴朗,空气质量好,从山顶上就可以看到北京的全貌,可惜北京空气质量优的时间不多,两次来北京都是随着光污染左右摇曳,不好也不坏,风景看得见却不清晰。
还去了哪里,颐和园、北大、鸟巢、水立方、南锣鼓巷、什刹海、北海公园都挺好的,个人觉得北京是个适合旅游的地方,各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都很亲民。
当然,北大不应该算作一个景点,它更像是一种信仰,我去晚了,没有拿到每天的参观门票额度,后来花钱请黄牛收留,从傍晚一直逛到天黑,看好玩的跑步学生,骑共享单车吃学生,坐在湖边的长椅上谈恋爱学生......青春真好。
小时候,我曾经很认真地思考:是读北大还是清华,这在现在看来似乎成了一个笑话,但我想说,这不是笑话,而是青春,北大、清华都是我没有达到的苹果,但因为它们,我达到了不坏的苹果。
唯一吃不习惯的是,连烤鸭都觉得上海鸭更好,主要是上海甜面酱更甜更粘,炒肝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