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推荐
- 1、苏轼初入官场,借写文章怼上司,烧脑的操作让冷面知府哈哈大笑[03:35]
- 2、千古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吟诵出来才有气势![03:54]
- 3、苏轼第一次被贬官,却非因做错事,太冤了![04:54]
- 4、苏轼与王安石:做官时为敌,罢官后为友,两人怎么回事?[04:14]
- 5、宋•苏轼一一《艾子杂说》鬼怕恶人[07:02]
- 6、词人秦观为了老师苏东坡,讽刺宰相:祖宗还是祖宗[03:03]
步骤/方法
嘉祐八年(1063)正月,凤翔府发生了人事变动,宋选去职,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矮小清瘦,面目冷酷、双眼炯炯有神的中年官员,他是苏轼的老乡,眉州人陈希亮。陈希亮比苏轼年长23岁,天圣八年(1030)进士,高中后任职大理评事,赴长沙县任知县。就在苏轼第一次参加科举的嘉祐二年(1057),陈希亮担任开封府判官,他在地方做官时以严明执法而闻名,以至于那些平日习惯作威作福的王公贵族都颇为忌惮。不久后陈又继任过京东转运使,于嘉祐八年(1063)正月调任凤翔知府。
陈希亮为人过于刚劲,指责别人时也往往不留情面,这一到凤翔上任,当即给苏轼来了个下马威。之前苏轼的上司、同僚都与他志趣相投,加上佩服苏轼才华横溢,凤翔府上下都尊称他为“苏贤良”——因为他之前参加制科考试的科目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可陈希亮刚到任,听到有一位衙役这么称呼苏轼,当即大发雷霆,骂道:“府判官就府判官,哪里来的什么乱七八糟的贤良?(府判官,何贤良也)”说罢,那倒霉的衙役就被陈知府打了一顿板子。
苏轼当时不过二十七八岁,年轻气盛,自然不肯向这个强势的知府屈就,而陈希亮也不管你苏轼多有才,就非得在他面前耍官威,挫挫他的锐气。双方针尖对麦芒,一来二去,苏轼的日子就很不好过。文人一发脾气,就要以笔作刀刺人,苏轼看见这陈太守架子很大,总让前来求见的人等到打瞌睡也不出来迎见,写了一首《客位假寐》来讽刺陈希亮,说“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时在诗中抒发自己的苦闷“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苏轼的麻烦还没完。因为与领导关系不好,苏轼开始消极对待,中秋节时,按照规矩大小官员都要到知府厅赴宴,但苏轼偏不去。这样一来直接惹得陈希亮上书弹劾,导致苏轼被朝廷罚铜八斤。后来陈希亮修筑了一座凌虚台,请苏轼为之作记,苏轼哪能放过这报复的机会,趁机把历史上秦穆公、汉武帝等人修筑的恢宏建筑一一叙述,说这些建筑比你凌虚台宏伟何止百倍,最后不都化为破瓦残垣。这分明就是借古讽今,要用文字给陈知府一点颜色看看,结尾处苏轼更是辛辣讽刺道:“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虽然苏轼下笔时有与陈希亮较劲的动因,但《凌虚台记》本身不失为一篇经典散文,不愧是被欧阳修选中的大才子。出乎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陈希亮读完这篇《凌虚台记》后,大为赞赏,令人一字不改的铭刻于石上,令苏轼大为意外。陈希亮叹道:“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
明允是苏轼父亲苏洵的字,陈希亮说,我看你苏轼的爹就像儿子一样,看你就像孙子一样,这既非骂人也不是占便宜,前文说过,陈希亮与苏轼是老乡,苏陈两家人数代交往,从辈分上而论,陈希亮的确比苏洵要长一辈。这次他也说了真心话,平时之所以对苏轼苛刻,是为了矫正他年少成名难免志得意满的锐气,是一位长者在用实践磨炼晚辈。苏轼也体会到了这位老前辈的苦心,后来他评价陈希亮“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