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权力的膨胀使人遗忘,在病毒面前,众生平等

权力的膨胀使人遗忘,在病毒面前,众生平等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6期,原标题《从蝙蝠到人类:危险的朋友》,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20世纪,人类拥有改变所有生态系统的能力,在大多数生态系统中,共同进化被非自然的选择打败,许多生物的兴衰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而非自然的选择,权力的膨胀很容易让人忘记:人类是哺乳动物灵长类中的一个物种,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生物属性,在病毒等病原体面前,众生平等,这就是疾病给我们的启示:人类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在大自然中的进退,我们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迫切需要重新思考。

主笔/徐菁菁

记者/王梓辉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5)

专家在喀麦隆实验室检查蝙蝠携带的病毒28, 2011

被误解的“毒王”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广受关注的今年1月下旬,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馆员张金硕接到不少朋友的咨询:病毒会不会又来自蝙蝠张金硕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专攻蝙蝠分类学,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蝙蝠专家组成员。2003年,他的导师、时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张淑仪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史正立联手开展非典病毒对野生动物的溯源工作,张金硕是参与者之一。

他回忆说,尽管一些早期研究将麝香猫作为目标,但长期以来,蝙蝠一直是动物研究所团队内部讨论的嫌疑人。以前的研究表明,蝙蝠具有非常特殊的免疫系统,蝙蝠是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狂犬病病毒、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等人畜共患疾病的根源。蝙蝠和麝香猫和人类一样,也是哺乳动物,是仅次于啮齿动物的第二大哺乳动物群体。它们分布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态系统中。这意味着其他动物很可能与蝙蝠接触。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10)

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劲硕

由史正立和张舒怡领导的联合研究小组从广东、广西、湖北和天津的408只蝙蝠身上采集了肛门拭子、喉咙拭子和血液样本。2005年,第一篇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中国菊花蝙蝠中的蝙蝠检测出了类似非典病毒的基因多样性冠状病毒核酸,证实蝙蝠是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在云南蝙蝠洞连续取样12年后,石正立的团队终于发现了15株蝙蝠类非典冠状病毒株,它们包含了非典病毒的所有基因组成分。计算机基因重组推导显示,正是这种蝙蝠种群携带的不同病毒重组产生了非典病毒。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的好奇心很快得到初步满足,2月3日,施正利团队在《自然》杂志网上发表论文,研究显示,菊花蝙蝠体内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序列相似性为96%,蝙蝠极有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

有消息传出,一场蝙蝠恐慌正在蔓延。在北京,当居民在家中发现蝙蝠时,森林警察来到他们家中,趁他们冬眠时将它们丢弃在野外。在河南漯河,消防队员帮助居民捕捉飞入家中的蝙蝠,并将它们“掩埋”。在上海,仅在正月的前11天,闵行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就跑了6趟。原因竟是为了安抚百姓不得不上门驱赶居民曾在家门口看到过的越冬蝙蝠,看到这个消息,张金硕心里“着急”,“悲痛万分”,他知道蝙蝠在冬眠时无论是被“掩埋”还是被送回野外,都不会存活下来,蝙蝠并不是外表讨人喜欢的动物,这让张金硕担心人们会默认捕杀来规避风险的合理性。

多年来,提起蝙蝠,人们总是对张金硕说:蝙蝠身上有很多病毒,他只能在各种场合重复,从1998年开始,他就在全国各地的洞穴里猎杀蝙蝠,没有染上任何疾病,但这一次,新冠肺炎再次强化了蝙蝠在人们心目中的毒王形象。张金硕注意到,很多关于蝙蝠的科普文章都用了一张图片:一只蝙蝠在中间,周围是一堆病毒名。"这种表达很直观,但也会引起很多误解。"

蝙蝠是哺乳动物类脊索动物下的一类动物,全球分布有1400种,物种多样性极高。如果简单地说一只蝙蝠携带数百种病毒,就相当于把亚洲长臂猿、非洲大猩猩、南美卷尾猴等灵长类动物身上的传染病算在人类身上。施正利的团队在中国菊花蝙蝠(Rhinolophus Sinicus)中发现了非典,这次在非洲鼻中发现了新冠肺炎样病毒。这是两只不同的蝙蝠,都生活在森林的洞穴里。

北京和上海最常见的蝙蝠是白头蝠,体长约10厘米,体重30至40克,全身长有灰褐色的毛发。此外,中华山蝙蝠和大棕蝙蝠是这座城市的常客。它们只是中国菊花蝙蝠和中国菊花蝙蝠的远亲,在蝙蝠这一大类中甚至不属于同一个科。"它们与人类已经交往了至少几千年到几万年。如果真有问题,早就爆炸了,"张金硕说,即使真的遇到了菊花蝠,也不必惊慌,感染人类的病毒与已知蝙蝠体内的病毒有显著差异,没有证据表明在没有中间宿主的情况下,菊花蝠体内的病毒可以直接传染给人类。而且,即使菊花蝠被鉴定为新冠肺炎的宿主,也并不意味着每只菊花蝠都携带病毒,这与只有一部分人类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追溯当年非典的起源,张金硕每次看到各个研究团队亲手捕捉蝙蝠或解剖蝙蝠时,都觉得不舒服。"他们很少与人有亲密接触。正是由于人类不得不食用与他们接触过的动物,他们才感染了病毒。"他也对麝香猫感到不舒服。2004年,张金硕去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野生麝香猫的样本,还调查了湖北省的麝香猫养殖场。他亲眼目睹了麝香猫的“清理”。绳子被伸出来,一个接一个地勒死。饲养麝香猫的老农民哭了。2月7日,当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宣布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时,张金硕的心很紧:“我希望这不会成为压垮濒危穿山甲的最后一根稻草。”

“研究动物的人都知道,果子狸可能会被携带病毒的蝙蝠感染,但穿山甲只吃昆虫。而穿山甲并不是真的能穿山而过,它们只是在泥土里挖洞。换句话说,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穿山甲和穴居蝙蝠甚至不会相遇,”张先生说。“当我们把蝙蝠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把穿山甲确定为中间宿主时,我们不得不问: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20)

2018年3月17日香港一条主要售卖中药原料的购物街

欲望之祸

武汉自然博物馆的科学老师胡凯曾多次到过华南海鲜市场,他记得,华南海鲜市场中野味最集中的区域是西区水产部分向内的6、7通道区域,有两次经历让他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和朋友去华南海鲜市场买鱼,路过野味店,踩到了一个软绵绵的物体。他低头一看,那是一只麝香猫的头,旁边是剥下来的皮和内脏。还有一次,他看到店家正在捕杀一只小鹿,一种看起来像鹿的动物。杀戮现场布满了鲜血。"我感觉那只鸟被扔进桶里,用开水烫了一下才死了。"

不仅仅是在武汉,胡先生了解到,吃野生动物在黄陂、江夏等周边地区更为普遍。"他们可能不像华南海鲜市场那样集中在一个地方,但总的消费量仍然很大。"2015年,胡先生在微博上公开报道,他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长盛街附近看到许多摊位公开出售各种野生动物的尸体。除了常见的野猪、、野兔、环颈鸡,还有猪獾、狗獾、浣熊、红狐。

去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破获了一起特大“9·3非法采集、销售野生鸟类案”,偷猎者主要在大庆市偷猎野生动物,但收货地却是千里之外的武汉白沙洲大型农副产品市场;去年5月,胡凯在华南海鲜市场发现有人贩卖鼠疫耶尔森菌的天然宿主喜马拉雅旱獭,他偷偷拍照说:“这是西部的。”一位开过野味餐厅的武汉人也向本报强调,武汉的市场配置能力很强,很多野味会通过武汉转移到外地。

从武汉周边到湖北全省,一路南下可达的湖南、广西、广东,都是野味消费的重地,吃货胃口无穷,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协会的工作人员卢建树在云南河口的夜市摊位上体验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最常见的是像麂皮,然后是红梅雀,当地人称之为火雀。他们很喜欢吃,捉到后再煎。然后是蝙蝠,还有竹鼠、豪猪、蓝腹松鼠。我第一次见到蓝腹松鼠是在当地的烧烤摊。"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27)

2018年11月4日,医务人员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运送一名确诊的埃博拉病毒患者

野生动物在人类进化史中一直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人类学家认为吃肉是人类大脑容量扩张的关键因素,是早期猿类的三到四倍。张先生说:“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是杂食性的,我们的牙齿是我们饮食习惯的证明,毫无疑问,人类应该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问题是,今天的“吃”与最初的“吃”不一样。"我们现在不仅仅是在塔顶,我们已经飞了起来,覆盖了整个食物链"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消耗大量的野生动物。人口有限,狩猎活动仅限于居民区周边地区。2004年,张金硕请湖北后河当地的猎人帮他捕捉野生果子狸进行研究。他观察到传统的狩猎模式:"猎人设下陷阱,他要挖一个洞,准备木头和藤条,精心设置机关,放置老鼠等诱饵,这是一个非常费力的过程。老百姓靠山吃山,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不抓幼崽,繁殖季节不抓母畜,中国人有句古话,‘不旱河鱼,不烧林打猎’,‘劝君莫杀三春鸟’,就是这个道理。"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32)

3月28, 2018日,塞拉利昂弗里敦自由港,一名妇女在垃圾场捡垃圾

"现在能看到的各种钢丝套、铁夹都是工业化生产的,是近几十年才生产出来的东西。"张金硕说。他见过捕捉东北虎的大型铁夹,笨重,直径三四十厘米。春天,候鸟迁徙繁殖,全国的鸟类保护人士都要打一场保护鸟类的战斗。他在天津大港湿地看到一张“绵延数百米,没有动物愿意跑出去”的鸟网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打猎是为了当地的穷人,但是一线森林公安发现,现在打猎需要很多先进的工具,比如红外摄像头,一般人买不起,基本上都是犯罪团伙。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38)

2018年6月2日,中非共和国洛巴伊省的一个“丛林肉”市场。该地区面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高风险

利用还是滥用

一个比“传统”更具杀伤力的概念根深蒂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事江豚保护工作的研究员王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曾有当地官员问他江豚好不好。“很无语,”王丁说,感觉无法沟通,“不好。”对方的话让他“更觉得悲痛欲绝”,他说:不好为什么要保护?

野生动物可以是公共资源,可以是生态要素,可以是公共安全问题,从生命的角度,我们也需要考虑动物福利,但在我国,对野生动物的视角早已是单一的,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说,1988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这部法律的第一条阐述了立法目的:'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无论是保护还是利用的出发点都是将野生动物视为资源,这一立法目的的确立,与当时追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关,之后的2004年和2009年,尽管该法律进行了两次修改,但这一立法目的依然存在。直到2016年,我们才删除了“资源”这个词。"

2016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案在保育界和业界引起了巨大争议,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时,保育界强烈反对第四条中的合理利用政策,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应有鼓励利用的倾向,应明确全面禁止野生动物的商业性养殖和经营,业内人士坚持认为,不存在一刀切的做法。修正案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必须考虑到数百万公民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并进行相关生产和管理为生的事实,争议的结果是采用双方都不满意,但双方都能接受的语言,将"合理利用"改为"规范利用"。

然而,“用多少”的问题一直是个微妙的问题,以食品为例,人们消费的食品种类远远超出了安全风险可控的范围。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统计,农业农村部仅对生猪、家禽、反刍动物、马畜、犬、猫、兔、蜂等10种陆生动物和鱼类、贝类、甲类等3种水生物种发布了《产地检疫规程》,对肉制品,农业农村部目前已对生猪、牛、羊、禽、兔等5种陆生动物发布了《屠宰检验规程》。更不用说市场上那些比较生猛的物种了,比如果子狸、竹鼠、豪猪等养殖技术不那么成熟、养殖时间短、对家畜家禽没有参考价值的物种,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和公共安全的考虑,农业农村部一直没有出台相应的检疫规定。

此外,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模糊,风险也在产生,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只有少数品种的产品被纳入野生动物管理利用管理专项标识体系,且专项标识是针对商家和产品的,不能对个别野生动物进行识别、记录、溯源不合法;经营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需要取得狩猎许可证或驯养繁殖许可证。但是,狩猎许可证并没有明确规定批准狩猎的物种和数量,驯养繁殖许可证只部分说明了批准驯养的物种。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47)

3月30, 2020日,菲律宾马尼拉的一个“湿”市场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办人鲁志指出,许多动物物种人工繁育繁育技术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合法繁育往往无法与非法捕猎相抗衡,容易成为漂白大量非法偷猎猎物的载体。为了获得麝香,我国于1958年开始驯化森林麝香和马麝香,还专门成立了四川麝香繁育研究所。但麝香极度惊恐,即使繁殖多代,也无法消除对人工环境的应激反应,圈养种群增长缓慢,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导致野生盗猎猖獗,我国不得不在2002年将所有麝香从二级提升为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各种合法经营但无法检疫的野生动物,连同大量非法捕猎的野生动物,从农场和山林野区汇集起来饲养、运输和屠宰,这个过程可能为病毒攻城略地创造了罕见的条件。

病毒不具备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它没有生理功能,当它与宿主细胞接触时,脱去蛋白外衣,其遗传物质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系统复制出一种新病毒,这种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就像拿着一把钥匙开门,正因为如此,病毒无法在物种之间随意跳跃和宿主,以冠状病毒为例。它们进入人体的关键是病毒包膜上形似日冕的穗蛋白,当病毒接近宿主细胞时,穗蛋白会识别并牢牢抓住人体细胞上的ACE2蛋白,最终完成入侵。从蝙蝠到人类,病毒需要不断变异重组,试图找到关键。在这其中,中间宿主扮演着重要角色。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中国、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湿货市场"尤为关注,所谓湿货市场是指销售活动物的市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人们追求新鲜和活力,"现杀现卖",野生动物的消费更为重要,以穿山甲为例。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张福华告诉本报,穿山甲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肺粘膜、肠粘膜等部位缺乏一定的免疫因子,容易感染;它们基本上只吃白蚁和蚂蚁,不能消化人工环境所能提供的食物。此外,在走私过程中,穿山甲长期处于狭小的空间里,卫生、饮食和饮用水都无法保证。这造成了极大的应激反应,这会增加多种疾病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在最终屠宰之前,活穿山甲几乎是绝症。但为了得到好价钱,走私者给穿山甲注射镇静剂和许多其他药物,以保持它们活着并看起来健康。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53)

美国病毒学家7月27, 2011日在喀麦隆茂密的森林中工作科学家希望更多地了解这种病毒并建立有效的早期预警系统

各种物种混杂在一起,交叉圈养,卫生条件堪忧,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身体状况极差,这是当代野生动物贸易的常态,正好为病毒不断重组变异,找到钥匙创造了条件,一旦病毒找到钥匙,整个贸易过程就可以成为病毒泛滥的良机。受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可能会污染环境;在屠宰过程中,它们的体液会直接将病毒送入操作员的体内。

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穿山甲被怀疑是潜在的中间宿主。该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与施正立团队研究的中国菊花蝙蝠相比,穿山甲携带的冠状病毒更接近关键毒刺蛋白受体结合域上的新型冠状病毒,只有一个氨基酸差异。在此之前,1月31日,美国贝勒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和美国贝勒医学院使用的样本都来自同一批穿山甲,即去年3月23日广东和广西海关在联合缉私行动中截获的103只来自越南的马来穿山甲。在这些穿山甲中,21只被送往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援中心,68只被送往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援和流行病研究中心。在移交给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援中心的21只穿山甲中,有5只在3月份因重伤死亡,另外11只在4月份相继因病死亡,其中多只患有肺炎;其余5只中,有3只相继死亡,其中至少有一只在死前几天流鼻涕。当时,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陈金平团队利用这些死亡穿山甲的组织样本进行病毒宏基因组测序,并在《病毒》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马来穿山甲“肺07”和“肺08”样本的病毒宏基因组中有十几个冠状病毒片段与非典和非典样病毒的序列有80%至89%的一致性。正是这项研究涉及的数据从22, 20201月公开可得,引起了各个研究团队的兴趣。

目前,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这些马来穿山甲中的病毒与人类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只有90%的基因同源性。但人们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穿山甲参与了病毒的重组。从野生动物贸易的角度来看,这些研究足以再次敲响警钟: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穿山甲已经在商业上灭绝,从此我们的穿山甲消费就来自海外。跨境野生动物贸易可以成为病毒跨境传播的渠道。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59)

7月17, 2012日,刚果民主共和国鲁曼加博国家公园,一名护林员带着一只“孤儿”山地大猩猩

被破坏的稳态

不吃野生动物能安全吗,可惜历史给出了答案:不能。

1998年9月至1999年4月,马来西亚霹雳、森美兰及雪兰莪首次爆发高致命性尼帕病毒。起初,本地农场猪只出现急性高热、呼吸困难及神经系统症状。不久,部分猪场或屠宰场工人开始出现发烧、头痛、行为改变、肌肉痉挛、心动过速及轻度视物模糊等症状,多数出现脑炎症状,少数出现非典型肺炎症状。病程进展极快,典型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只有六天时间。最终,疫情导致276人患病,105人死亡,116万头猪死亡。

追踪工作很快确定了狐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科学家的发现表明,病毒泄漏可能与马来西亚的森林砍伐密切相关。马来西亚森林缩小和食物短缺迫使蝙蝠从传统的森林栖息地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觅食。在马来西亚,许多养猪场毗邻果园,被蝙蝠污染的水果掉在地上被猪吃掉,病毒在那里重新聚集,找到了人体的钥匙。

开创了天花疫苗接种的爱德华·詹纳在1798年写道,人类偏离大自然原本设定的状态,似乎已被证明是各种疾病的源头。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人类遇到的问题很容易。所有生物都是一个相互制衡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病毒也不例外。我们今天谈论的是一种新病毒的发现,而这种新病毒只对人类而言。2018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病毒很可能早在第一批脊椎动物出现时就存在了。它们随着整个脊椎动物和整个生物界一起进化,至今仍相互影响。它们的种类极其多样。据估计,仅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至少有32万种,但绝大多数不会导致疾病和死亡。以蝙蝠为例,这种古老的动物见证了恐龙的灭绝。科学家认为,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60到7000万年,甚至1亿年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蝙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它和大量病毒也完成了共同进化,保持了奇妙的平衡。

人类在400万年前出现。在这400万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物群的进化没有受到影响。5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它们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急剧增加。大约3万-4万年前,人类开发了工具,通信方法出现了,逐渐形成了更强大的社会组织。从这一鸿沟中,人类开始对共同进化产生不成比例的高影响。在20世纪,人类的数量优势、能源密集型技术以及精细分工下的交换经济体系给了我们彻底改变所有生态系统的能力。打破原有的稳定状态必然会为微生物的交流创造新的路径。换句话说,生态环境为病毒提供了大量的溢出机会,进化抓住了这个机会,将溢出变成了传染病。

显然,不捕捉或不吃野生动物就相当于维持了几千年的生态稳定。尼帕病毒有一个近亲叫亨德拉病毒,它们都属于副粘病毒科。尼帕病毒爆发后,人们之所以如此迅速地瞄准蝙蝠,正是因为以前对亨德拉病毒的研究。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68)

2007年,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国际团队参加了乌干达的巨蛇洞

2007年,一个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国际小组调查了乌干达巨蛇洞蝙蝠体内的马尔堡病毒

1994年9月,澳大利亚东海岸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附近的一个城镇亨德拉的赛马场发生了一种导致赛马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典型特征是严重呼吸困难和高死亡率。同时,人类中存在接触感染。14匹马和1人死亡。亨德拉病毒出现后,对5000多只家畜进行了抗体检测,没有发现针对亨德拉病毒的抗体。昆士兰州1043只狐蝠样本的血清学检测发现,47%的样本对亨德拉病毒呈阳性,马的发病恰逢狐狸的繁殖季节,科学家推测,马可能吃了敌人携带病毒的胎儿组织,或胎儿水污染的牧场,或敌人吃剩的果实。

近年来,亨德拉疫情零星爆发,对该病毒的研究持续了多年。人们发现亨德拉病毒在几种蝙蝠中广泛存在,但疫情爆发有限。促进病毒传播的因素是什么?复杂的生态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澳大利亚,亨德拉疫情大多发生在城市和郊区扩张和人口扩张地区,马和蝙蝠争夺土地。在这些地方,原始森林中的植物和花卉本可以养活一大批狐狸。然而,栖息地的破坏和气候变化使得食物不再能够满足狐狸的需求。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它们不得不迁徙到城市和郊区。在亨德拉疫情爆发的一些地区,狐狸的栖息地数量增加了四倍。而且,这些狐狸在新栖息地可获得的食物质量和多样性比以前低得多。他们需要依靠牧场附近人类种植的果树来忍受季节性的食物短缺。

科学上的一个普遍假设是,蝙蝠可以成为许多病毒的天然宿主,但这些病毒不会对它造成病变,使它生病,这是由于蝙蝠的免疫系统,虽然它不消灭病毒,但它可以抑制病毒,一旦内部或外部压力削弱了免疫系统,病毒就可以大量复制并被消灭。研究发现,当亨德拉病毒在2011年和2013年爆发时,当地蝙蝠群落因龙卷风而出现食物短缺,并显示出营养不良的迹象。类似的发现也出现在埃博拉病毒流行的研究中。

影响疾病传播的另一个因素是气候变化,科学家观察到,由于气候变暖,黑狐在澳大利亚的分布正在迅速向南推进,在狐狸的大家族中,黑狐是离几次疫情爆发最近的。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75)

25, 2016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一家医院的走廊里,麻风病患者吸烟

安全距离

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埃博拉病毒,这些可怕的病毒杀手离中国还很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面临类似的风险。

张金硕花了多年时间在全国各地的野生洞穴里做蝙蝠研究,他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同一个洞穴,刚去的时候还有蝙蝠的栖息地,几年后,有的被村民围起来,在里面饲养畜禽,有的因为风景优美干脆开发成洞穴景区,美国疾病生态学家凯文·奥利瓦尔的团队在中国南方做过研究,他们发现当地人经常在野外亲近蝙蝠。除了在洞穴里捕捉蝙蝠并卖给餐馆外,还有人将蝙蝠洞作为酷炫的聚集地。从2015年10月到2017年7月,他们调查了云南、广西和广东八个地点的共1596名居民,其中九名参与者(0.6%)的蝙蝠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这种小规模感染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但病毒溢出发生得越频繁,引发大流行的几率就越大。

监测和研究野生动物传染病的非营利组织生态健康联盟的研究表明,驱动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泄漏的最重要因素不是野生动物产品的使用,而是土地的使用方式,换句话说,栖息地的破坏。对我们来说,不接近和入侵蝙蝠等不受欢迎的生物,或者更进一步,有意识地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既不合法也不常识。

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卢智接到了袁术的电话,袁术是她在四川做熊猫保护工作时认识的老乡。“他说,恭喜你,现在你要保护野生动物了,你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作终于实现了。”卢智一时没有回应。“我问,袁术,你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是一直在保护熊猫吗?袁术回答:熊猫就是熊猫,野生动物不一样,没有人关注野生动物这句简单的话,让陆志感慨万千:这么多年来,大家都知道要保护熊猫,但如果要保护蝙蝠,保护大头鲤,又有谁在乎呢?

根据《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消除乱吃野生动物陋习,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除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属于家畜、家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外,其他野生动物均列入禁食名单。在保护界,人们称之为野生动物平权的胜利。这是前所未有的。

把野生动物的经济资源属性放在第一位,将动物划分为三六九等是必然的,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规定了哪些动物值得保护,前者保护濒危动物,后者保护三生动物。一开始是对国家有益或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地野生动物,后来改为具有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地野生动物,两个名录公布后的几十年里,只有2003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进行了微调。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统计,受法律保护的脊椎动物有1811种,其中哺乳动物215种,鸟类944种,两栖动物268种,爬行动物384种,但仍有1077种不在名录保护范围内,其中蝙蝠130余种,土拨鼠5种。

权利让人膨胀的句子-权力使人膨胀的文案(图84)

3月17, 2006日,印度拉苏尔村的村民排队将疑似感染禽流感的鸡交给卫生工作者

人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在大自然中的进退,思考与我们的野生动物伙伴实现共生共赢的距离和方式,这也是病毒留给人类的思考。

2007年,距离乌干达首都坎帕拉300公里的基塔卡矿场发生了马尔堡病毒的小规模爆发。这种病毒是埃博拉病毒的近亲,两者都是丝状病毒,死亡率也不低。在这次爆发中,有4人感染,无一生还。他们都是金矿的矿工,年龄在22岁至29岁之间。

乌干达著名的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位于基塔卡金矿附近,公园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蟒蛇洞,人们说洞穴里栖息着非洲岩蟒,它们靠猎杀蝙蝠成长为怪物,当时巨蛇洞的探险是热门项目,在基塔卡金矿疫情后的第二年,一名荷兰女游客和一名美国女游客分别进入洞穴探险,她们在洞穴里只待了十几分钟。回国后,两人均被确认感染马尔堡病毒,一人死亡,一人生还。

果蝠被认为是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在Kitaka金矿,矿工们在Kitaka洞穴工作,那里生活着大约10万埃及果蝠。科学家推测,工人和游客可能接触过洞穴中的果蝠粪便和其他粪便,病毒已经通过小伤口或粘膜侵入人体。

疫情爆发后,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一度关闭了巨蛇洞,但人们不愿放弃这个吸引游客的好地方。最终,公园建造了一个封闭的观景台,游客可以在洞口观看壮观的蝙蝠群,偶尔还能看到巨蟒。这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此后再也没有马尔堡疫情。

然而,不久之后,这项工作就停止了。金矿决定驱逐并杀死蝙蝠,以夺回它们的领地。研究小组坚决反对这样的举动。凯文·奥利瓦尔解释说,科学家们担心的原因有四:“首先,杀戮本身让人们面临更大的感染风险。蝙蝠生活在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因为狩猎、砍伐森林还是采矿,正是因为我们打扰了它们,它们携带的病毒才变得活跃,并将我们置于危险之中。其次,捕杀导致蝙蝠逃离,它们迁徙到新的地方可能导致病毒更广泛地传播。研究表明,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马来狐狸在马来半岛的迁徙范围远远大于其他国家,与狩猎压力和栖息地变化密切相关。第三,栖息地丧失和生理压力会增加蝙蝠排泄大量病毒的可能性。即使被赶走,蝙蝠也能迅速返回,届时它们的病毒携带率可能会更高。第四,大量杀死食用昆虫的蝙蝠将为虫媒疾病的爆发创造机会。"

金矿不听科学家的话,人们封锁了洞穴的所有出口,只剩下一个,在这个出口拉起渔网,然后驱逐蝙蝠,杀死捕获的蝙蝠。经过几周的操作,人们用木棍和塑料制品封住了入口。2008年8月,人们在附近的森林里发现了数千只蝙蝠的尸体。Kitaka金矿没有蝙蝠活动的证据。人类似乎赢了。

2010年,金矿重新开放基塔卡洞穴采矿。不久,蝙蝠又在洞穴中聚集。2012年7月开始,乌干达遭遇史上最大规模的马尔堡疫情。首批病例发生在距离基塔卡金矿20公里的伊班达,这里是基塔卡地区的中心村庄,主要为金矿服务。后来,疫情零星蔓延到其他四个地区。此次疫情中有26例实验室确诊和高度疑似病例,15人死亡。同年11月,科学家回到基塔卡,他们在山洞里采集了400只埃及果蝠的样本,发现其中53只,即13.3%,带有马尔堡病毒,在2007-2008研究中,这一比例仅为5.1%。

无法独善其身的世界

在20世纪,人类拥有改变所有生态系统的能力,在大多数生态圈中,共同进化被非自然的选择打败,许多生物的兴衰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而非自然的选择,权力的膨胀很容易让人忘记:人类是哺乳动物灵长类中的一个物种,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生物属性,在病毒等病原体面前,众生平等。

在谈论人畜共患病时,人类总是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另一个我们常常忘记的事实是,人类本身也是疾病的传播者。

500多年前,葡萄牙冒险家首次登陆南美大陆,殖民者将麻风病杆菌带到了新大陆。被感染的不仅是土著人,还有穿山甲。它们会表现出类似人类麻风病患者的症状,少数严重感染的个体会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2017年巴西记录了26875例麻风病病例,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如今,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帕拉州,那里的9只穿山甲中,超过60%携带麻风病杆菌,贫困居民猎杀穿山甲是麻风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生活在非洲干旱稀疏草原的非洲野狗数量在过去30年里急剧下降。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濒危的捕食者,可能不超过5000只。2010年的一项研究为岌岌可危的非洲野狗种群发现了新的灾难,它们感染了贾第虫十二指肠。研究表明,这些寄生虫很可能源于人,而不是其他动物。

来自蝙蝠的可怕疾病不仅影响人类。2001年底,加蓬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边境爆发了人类埃博拉病毒疫情。法国雷恩大学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底开始跟踪刚果民主共和国奥扎拉国家公园的377只低地大猩猩。2002年6月,在距离保护区15公里的地方发现了第一具被博埃拉病毒杀死的大猩猩尸体。2006年,观察区只剩下大约30只大猩猩。

微生物以传染病的形式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冷热并存的不仅仅是人类。

在人们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2月1日,湖南省邵阳市发生了一起家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月9日,四川省南充市一家农场饲养的家禽中又发生了一起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家们密切监测不断变化的禽流感病毒,认为它们很可能是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的罪魁祸首,这次大流行将重创人类。

1961年,人类首次从野生鸟类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鹅目和普洛弗目的鸟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病毒也是有机体,它们的目的不是杀死所有宿主,而是“生存”。天然宿主就像病毒的“蓄水池”,它们可以在体内长期携带某种病毒,但不会因此生病甚至死亡。一直以来,从野生鸟类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致病性低,鸟类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符合天然宿主的特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禽流感的新亚型不断出现,这首先与这种病毒的特性有关。禽流感病毒以H(X)N(X)命名。H和N都指病毒的糖蛋白。一种糖蛋白被称为血凝素(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由八个片段组成,其中第四和第六个基因片段分别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这两个基因片段具有高度可变性。这就是禽流感的危险性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当它们进入宿主体内时,首先需要吸附在细胞上,通过将血凝素与细胞受体蛋白结合,可以介导病毒进入细胞,血凝素是病毒进入细胞门的钥匙,血凝素的变化无常意味着病毒在尝试不同的钥匙时非常高效。

现实也为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机,东亚和东南亚禽流感高发,这与该地区对禽肉的需求日益增长有关,以中国为例,从1968年到2005年,中国禽类数量增长了10倍,2013年中国禽类数量超过66亿,位居世界第一。

大规模家禽养殖为病毒的传播和变异提供的好处包括:首先,为了追求廉价和大规模的肉类生产,人类会选择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家禽品种,因此家禽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抵抗力弱。其次,人们发现病毒的毒力往往与其传播方式有关。这是因为病毒变异也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一种暴发机制理论认为,当禽流感病毒在野鸟体内时,其致病性低的原因是野鸟的种群密度有限,一旦鸟类病重,失去飞行能力,病毒就失去了传播的机会;而家禽养殖密度很高,病毒不需要家禽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四处走动就能实现传播。因此,一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被重组,它们很容易袭击城市。第三,家禽的繁殖环境往往不是单一的环境。不同品种的家禽、牲畜,有时还有野生鸟类在它们的环境中混合,为病毒提供了完美的混合器。

禽流感病毒的演变不断打破人们对它们的认识。199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首次在广东家鹅身上发现高致病性H5N1病毒。当时,人们认为禽流感从家禽到人类还有一定的距离,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内的许多病毒在哺乳动物之间溢出。但是一年后,从1997年5月开始,香港有18例H5N1病毒直接从家禽传染给人类,其中6人死亡。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野鸟无法逃脱袭击。2005年,禽流感疫情在亚洲蔓延。4月,青海湖地区发生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的野鸟疫情,累计死亡候鸟5000多只。2009年的数据显示,由于H5N1的爆发和流行,全球带状鹅数量下降了5%~10%。

自1997年以来,每一次禽流感爆发都伴随着散在人间的感染病例。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幸运的是,感染者一直与活禽和家禽尸体密切接触,科学家也没有发现这种病毒具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但2013年2月,上海出现了第一例H7N9亚型流感人间病例。截至4月底,感染者数量大幅增加,共有125例确诊病例。今年秋天,出现了第二波疫情。

H7N9令人担忧的是,它在家庭中制造了一些聚集性病例。聚集性病例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另一种是人们暴露在同一感染源下,同时生病,但潜伏期不同。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认为,在一定条件下,H7N9可能在人与人之间有有限且不可持续的传播。

1998年2月,美国国防病理学中心(AFIP)分子病理学部门在阿拉斯加布雷维格使团附近发现了一具被冷冻了80年的爱斯基摩妇女的尸体,并在其样本中发现了一些1919年西班牙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研究表明,这种H1N1病毒可能是人类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重组。1957年,H2N2亚型流感席卷全球。它的三个基因片段来自禽流感病毒,其余五个片段来自人类流感病毒。

H7N9是三种菌株重组的结果:家鸭中的H7N3流感病毒提供了HA基因片段;在野鸟中传播的H7N9病毒提供了NA基因片段;在本地鸡群中传播的H9N2病毒提供了剩余的六个基因片段。没有人能确定人类流感病毒是否或何时会再次加入病毒的重组游戏。

禽流感的故事说明了我们这个星球当前的现实:世界不是平的,它更像是一个混合的沙拉碗,没有任何生物可以独善其身。在一个被人类改造过的星球上,如何创造新的平衡,实现双赢共存,是人类智慧应该追求的答案。

更多精彩报道,请参考新一期《野生动物世界,病毒启示录》,点击下方产品卡片购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12517-0.html